〈臺灣漫畫審查論‧果篇〉之其二:或許,盜版是種成見?



● 註:本篇截錄自筆者碩士學位論文─《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為免觸法,欲轉引者請詳明出處。



  日本漫畫發展開始得很早,根據洪德麟等學者的研究,其漫畫歷史的起點,最少也可以上溯至12世紀時鳥羽僧正覺猶的《鳥獸戲畫》 。即便是只以近代的日本漫畫作為討論對象,但無論怎麼分期,卻也至少都是19世紀中葉便已有所創發 。明治維新所帶來的西風東漸,令歐美作品促動了日本漫畫的進步。這造成了後來明治與大正時代的漫畫成長,而由《滑稽新聞》、《東京潑克》、《時事漫畫》等作品所奠下的日本漫畫基礎,在經過樺島一勝、田河水泡等人的承繼與開創之後,確實也在二戰落幕、手塚治虫與長谷川町子的崛起以前,將日本漫畫推向了第一個發展的高峰。

  光緒21年(西元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敗予日本。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臺灣進入了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直到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因為日本的無條件投降,重新回歸於中國的版圖。於是日本漫畫史與臺灣日治史的時段便在此發生了重疊,而這兩條本來並沒有任何關聯的客觀時間帶,也就因為殖民者強制同化地方文明的政治操作,反倒交錯出了臺灣後來盜版日本漫畫的可循遠因。

  如果從被殖民者的角度來說,臺灣後來對於日本漫畫的盜版行為,其實有它根源於歷史及文化脈絡的背景。有鑑於統治臺灣以後,日本政府對臺灣人民採取的是以同化為前提的殖民策略,因此儘管一度發生過「特別統治主義」 與「內地延長主義」 的意見分歧,但大體來說,自從田健治郎於1919年到任臺灣總督以後,日本政府同化臺灣地方的態度便已大致底定。因此其後相關制度的推行,始終不脫於「內地延長主義」的實踐,例如歸還臺灣以前仍在大肆倡導的「皇民化運動」,便同樣也是一種殖民地同化概念的積極延伸。從日本漫畫的發展歷史來看,1919年前後,日式作品大致已經從歐美文化的影響中脫胎,逐漸開創出屬於自己的漫畫風格與市場。除了早期由岡本一平等人所帶起的漫畫風氣之外,後來1923年樺島勝一的《阿正的冒險》、1924年講談社的《王樣》漫畫雜誌以及1930年田河水泡的《野狗二等兵》,洪德麟認為,這其實也正好就是昭和時期漫畫盛況的起點:

   一九二三年,日本的第一個漫畫偶像也是在《日刊朝日俱樂部》中初試啼聲,
   這就是樺島勝一的《阿正的冒險》。
   一九二四年麻生豐的幽默漫畫在《報知新聞》晚上刊出大為轟動,
   從此幽默漫畫大量在報端出現,兒童漫畫也在《阿正的冒險》的受歡迎後,
   由於畫家紛紛投入創作,陣容也日益增強。

   一九二四年當時的《讀賣新聞》換了新社長正力松太郎,
   為了向新市場挑戰而重視漫畫 …… 昭和初年,
   漫畫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氣」達到頂點,
   連載漫畫都很受歡迎,講談社的《王樣》雜誌甚至賣出一百萬本呢!



   一九三0年田河水泡的《野狗二等兵》在《少年俱樂部開始連載》,
   這是日本昭和漫畫的起點,人緣之沸騰無人能出其右。
   三四年島田啟三的《冒險灘吉》聲勢也不弱,
   阪本牙城的《坦克太郎》的機器人也在《幼年俱樂部》風光一時。
   橫山隆一的《江戶子阿健》於報紙連載也頗受歡迎。
   兒童漫畫在兒童雜誌上大放異彩。


  由於同化政策的宗旨在於令臺灣人民歸順日本政府、對日本天皇效忠,因此將臺灣視為國土之一的治理方針,無疑帶來了臺灣社會認識日本漫畫的契機。例如曾在日本當地創下百萬銷售佳績的《王樣》雜誌,其實從創刊之初,便已開始將臺灣納入販售市場。而在體認了日本漫畫當時的發展現況與盛況之後,臺灣地區的漫畫人才,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深化、進而融入了日本漫畫的運作體系。洪德麟在《風城漫畫五十年》中提道:

   日本現代漫畫興起後,臺灣漫畫家就在日本的雜誌舞台上有所表現。
   如陳光熙先生在一九二五年的《王樣》創刊誌上獲得徵稿的二十大圓獎金,
   當時他才是初中生 。《王樣》創刊之始就發行七十七萬本,台灣也是市場之一。

   從老一輩漫畫家口中得知,當年活躍於日本的台灣漫畫家不少,但均未成名。
   一九三0年兒童漫畫在日本興起,
   陳定國、王朝基、陳光熙、洪晁明、許丙丁…… 等本土漫畫家在耳濡目染下,
   接受日本當時流行漫畫洗禮也就順理成章。
   不過,他們畢竟對本土的意識濃烈,創作的作品卻是道地的地方色彩。


  日本漫畫文化的薰陶,令臺灣的漫畫環境與漫畫創作者,很早就對日系作品的接受習以為常。此間陳定國、葉宏甲等風靡一時的本土漫畫家,都曾經赴日接受過相關的美術教育 ,由此可見,在時代與環境氛圍的影響之下,臺灣與日本之間的漫畫國界,其實並不明顯。儘管後來楊國城與陳繼章因創作政治漫畫而遭日警拘補的事件 ,無疑呼應了引文對於本土漫畫家們國家意識強烈的敘述,但假使從本土創作者活躍與接受日本漫畫體系的程度反思,日本漫畫在當時臺灣社會的流通、流行與閱讀,卻也無非是個不爭的事實。

  從發展脈絡的角度來看,長時間置身於日本漫畫環境,受其影響、吸收其養份、與之一同成長的臺灣漫畫系統,即便1945年後,已隨著臺灣地區的歸還而與日本主體做出切割;但此間以日本作為無形創作母國的氛圍,以及歷經數十年光陰所累積、連接出來的漫畫共識,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就因為統治權的移交而連根拔起。再加上以閱讀行為來說,日本漫畫右翻式、主要以右側作為閱讀起點的版面配置,同樣也應合了國人自古以來所養成的閱讀習慣,這不但是後來日本漫畫受到盜版業者青睞,始終沒有絕跡於臺灣的一大原因;同時對於接受者而言,無論是早期所閱讀的純粹日系作品,或是後來接觸到,受日本影響而創作的本土漫畫家作品,此間理所當然般養成的喜好慣性,確實也令他們相較於其他國家的作品,更容易接受日式的風格。因此在供應者、需求者、閱讀條件等主要因素都一應俱全的情況之下,後來盜版行為在臺灣社會的大行其道,自然也就有其穩固的基礎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