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其實很文化



  就本質來看,商業行為不只是人類文明在社會化、制度化之後的產物,更因為包羅了衣、食、住、行等多元的供需關係,所以承載了豐富的生活內涵,形同於文化演進的平台。一如人文、歷史、藝術、科技……的發展,時代及區域的分隔,令不同環境的商業形態,隨著時間與空間的交錯,匯聚了專屬於當地的底蘊、刻劃著別無分號的風貌。



  事實是,除了經濟層次的視角,人、事、時、地、物等各個著眼環節,其實更能取現商業模式的存在及價值,揮灑其真正引人入勝的魅力。

  作為我國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佔地2053平方公里的新北市,無疑有其饒富文化的商業底蘊,值得國內、外各級觀光、研究人士前往訪勝。據統計,含淡水老街、八里左岸、烏來老街、新莊廟街、鶯歌老街、平溪商圈、九份商圈……等知名景點在內,新北市境內,共計19處商業聚集的場域,已各自有其獨立的系統、具體的規模。

  然而,一如國人所共知,雖然以觀光標的而言,我國幾乎老街、廟口、夜市遍布,飲食、娛樂唾手可得;但實際上,過度迎合消費大眾的經營方式,卻造成了一窩蜂的競爭現象,令原本緊密結合於地域、人文的商業行為,變質成知名特產、話題商品的群賣會。於是,相同商品不斷出現在前述各大景點之中,不僅模糊了商圈特色的建立,也削弱了文化質地的深度,影響了觀光效應的永續。

  商業行為的根本,在於供給與消費的有價互動。其中,消費意願的接取及創造,是經營者所不可忽略的課題。以淡水名產 ── 阿給為例,作為食物,油豆腐粉絲的存在,原本只是一種回應食欲的物品,接取了因進食需求而產生的消費意願;但,區域性、歷史性、人文感、故事感所給予的加值效應,卻使它被視為地方特色的表徵,在觀光客心中,創造出食欲以外的消費意願。

  事實是,相較於索然重覆的充飢思維,文化及感受要素的加值操作,必定因為特色及樂趣的存在,而具有更顯著的賣點,足以召喚觀光及消費,形成強勁且永續的商業循環。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對於老街、夜市、傳統市場、專業聚落等既有商圈的經營概念,其實正好反其道而行,不斷流於商業化、淺層化、浮濫化的窠臼。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