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漫畫史(九)/中國的現代漫畫.之其七/ ~ 迄今:漫畫文化的重生與新生



  70年代末期,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一度極受禁錮的創作能量,於焉迸發出驚人的反作用力。以「四人幫」為對象,各方攻訐作品的不斷湧現,一時之間,敘事、表達、凸顯、傳播等漫畫載體所具有的多重功能,悉數成為揭露文革黑暗、抨擊當權醜惡的最大助力。然而,破壞殆盡的體制,卻無法迅速恢復原本的樣態;為此,報刊與創作平台的重建,令我國漫畫發展的腳步,又滯礙了好一段時間。



  1978年,隨著華君武、英韜等前輩創作者取得《人民日報》對於漫畫的支持,由《人民日報》所增版的《諷刺與幽默》漫畫專刊,終於在1979年問世。這份專刊,發行迄今已逾30年,堪稱我國最長壽的漫畫報紙;就結果來說,它的出現,也使得國內各家報業系統的齒輪,重新咬合了漫畫的存在。自此以降,走過1982年「第二屆全國漫畫展覽」、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漫畫類展覽」等大型活動,漸趨穩定的中國漫畫界,終究令華君武、米谷、廖冰兄、丁聰、張樂平、王樂天、方成、江有生、英韜、李濱聲、江帆、苗地、詹同、畢克官、繆印堂、王復羊…… 等新、舊創作者,得以回到熟悉的世界,各自沾起相同的筆墨,繼續講述那日新又新的時事與體驗……。

  作為一種以圖像為載體的敘事創作,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成果,為中國漫畫帶來了多元文化的刺激。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發達,使得外來作品越發唾手可得。這樣的狀況,令世界各國的漫畫經驗,開始透過娛樂性、故事性、教育性、文化性、商業性等多樣化的連鎖成績,衝擊著我國對於「漫畫」的本質認知。儘管,中國漫畫歷史的發展長河,同樣也孕育了連環敘事的形態,但相較於美、日等國以連環漫畫為核心所構成的產業體系,對我國創作者而言,只將「漫畫」視為報刊世象、時事評述等單純圖像的觀念,無疑遭到了強勁的震撼。

  讀者心態的變動,催促了我國漫畫文化的蛻變。越來越多成功也深具市場優勢的外來作品,牽動著漫畫讀者的喜好;與此同時,新讀者對於報刊漫畫和時事漫畫的接受程度,也正隨著時代的更替而遞減。事實是,走過漫長的發展歲月,我國漫畫創作的精神與內涵,雖然擁有無可質疑的底蘊;但面對新時代的環境與變遷,一次無可避免的變革,卻同樣考驗著當代的漫畫創作者。所幸,蔡志忠、敖幼祥、朱德庸、蕭言中等來自臺灣的「漫畫四大才子」,新世代的周洪濱、朱斌、穆逢春、貓小樂、魔王S、阿桂、夏達、十九番、王鵬、顏開、口袋巧克力、寂地……等各家創作者,亦紛紛展現出非凡的才華;不僅樹立了自我風格,獲得當代中國讀者的認同,更為我國漫畫發展的前景,開出了一條出光明的進路。

(全文完)


‧參考文獻

1. 李闡:《中國漫畫史》,1978年,世系出版社,臺灣臺北。
2. 畢克官、黃遠林:《中國漫畫史》,1986年,文化藝術出版社,中國北京。
3. 謝其章:《漫畫漫話》,2006年,新星出版社,中國北京。
4. 甘險峰:《中國漫畫史》,2008年,山東畫報出版社,中國山東。
5.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漫畫】主題資訊網,2006年。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