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他是你,你也是他;你是我,我也是他
在連環漫畫的閱讀操作中,視角的辨識與變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許多讀者因為缺乏這項知能,所以無法掌握走格動線,難以跟上敘事的行進。
在圖11的例子中,適合使用的閱讀視角,其實並不限於主角視點或旁觀視點。儘管因為格(4)的存在,使得整頁敘事圖像,似乎只能使用旁觀視點,認知為旁窺攝影畫面般的狀態:
(1) 呈現於畫面中的空間資訊 ── 街景。
(2) 建築物中,周遭人士呈現驚訝的表情。
(3) 建築物中,警務人士呈現驚訝的表情。
(4) 一名男子取出隨身筆墨。
(5) 男子以右手打開墨盒上蓋。
(6) 目睹此狀,周遭人士的表情及動作。
(7) 男子左手持起隨身筆墨,以右手抽取隨身毛筆。
但事實上,這一連串敘述,其實是綜合使用主角視點與旁觀視點的結果:
(1) 主角視點:主角眼中的空間資訊 ── 街上的銀行。
(2) 主角視點:建築物中,周遭人士以驚訝的表情觀看主角。
(3) 主角視點:建築物中,警務人士以驚訝的表情觀看主角。
(4) 旁觀視點:一名男子取出隨身筆墨。
(5) 主角視點:主角以右手打開墨盒上蓋。
(6) 主角視點:目睹此狀,周遭人士以驚訝的表情觀看主角。
(7) 主角視點:主角左手持起隨身筆墨,以右手抽取隨身毛筆。
如同前文所述,由於格(4)的畫面內容,是主角無法自行產生的視覺狀態,因此對於讀者而言,一旦直覺採用單一視角進行閱讀,及至格(4),便容易形成認知障礙,進而擾亂原先以為的閱讀動線,迷惘於走格次序的判斷。這樣的狀況,說明了漫畫閱讀的操作,其實同時也能訓練讀者情境體認及角色扮演的能力;就結論而言,在閱讀漫畫的過程中,所有出現於畫面中的角色,其實都是讀者自己的分身。
自最簡單的例子著眼,圖11的格(2)、格(3)與格(6),儘管主角或旁觀視點皆可取得理解;但細究而論,讀者之所以能夠判讀箇中人物的情緒,多是因為在操作閱讀時,曾針對角色表情進行揣摩。換言之,這段自行跟進、臆測的過程中,讀者其實已疊合、扮演過該些配角及身份;只因體驗過於短暫,所以並未留下具體印象,容易混淆於旁觀視點的認知結果。
這樣的基礎,令漫畫作品除了能夠依據具體圖像,循視覺機制引導寫作;更能夠透過角色與對話,發揮其促進想像、協助書寫的功能:
在圖13的例子中,如果除去對話,單就畫面所呈現的引導功能,可知兩名貌似不良的男子,於行車時衝撞電線桿,發生足以扭裂車體的嚴重意外。過程中,讀者儘管針對兩人臉部表情,進行過短暫的情緒揣摩;但相較之下,輔以對話資訊的表現方式,將更能具體促成其角色扮演的操作。
參考對話內容,可知圖中兩名遭遇車禍的男子,曾與一名老者產生關聯。此外,右方男子的說話與情緒,亦明顯傳達兩人之所以狼狽至此,必然因果於和老者的互動過程;因此,只要再輔以左方男子的說話內容,便可得出以下資訊,此為漫畫閱讀藉由角色扮演及對話機制,協助予書寫者的基本型態:
兩名貌似不良的男子,因為與一名老者互動,致使衝撞電線桿,發生車禍意外。
該名老者似乎做了某些令人不可置信的行為,導致兩名男子的座車衝撞電線桿。
該名老者的外出及行動自由,似乎受學校上、下課時間約束;換言之,老者的身份,可理解為會出現在校園裡的老人,也就是校長、老師、工友、行政人員……等。
另一方面,若將前述之基本型態加以應用,則寫作訓練的執行與內涵,將更為顯多元,更為有趣:
圖14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語文能力表達課程曾實際使用之期中考題。該題型以漫畫閱讀之引導功能為基礎,令學員得以經由圖像資訊,獲悉概略而籠統的認知條件(即人、事、時、地、物……等);但卻刻意懸置圖中店舖的屬性,藉以給予具體疑問:究竟該賣什麼東西,才會在夜半時分,令人顧不得上身半裸,仍著急地吶喊呼告。另一方面,亦分別消去箇中對話,協助答題者執行想像及扮演狀態,並深入體察、揣摩角色情緒,在銜接表情及動作的過程中,產生合於情境的對白。結果證明,此番訓練方式,不僅能令學員在時間限制內,有效完成300至400字的故事短文;下列五項必須填補的重要資訊,更意外激盪出各種創意設定:
究竟賣什麼東西的店,會令人在半夜裸著上身,著急地前來?
敲門者為何在半夜的街道上赤裸上身,僅著一條平口褲?
右下角的畫面中,開窗者說了些什麼,導致敲門者著急咧嘴、含淚呼喊?
敲門者大喊了些什麼,反而使得開窗者轉身離去?
商賣行為以外,兩人是否另有關係?
圖15亦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語文能力表達課程曾實際使用之期中考題。相較於圖14,該題型之設計重點,並不在於顯著的角色行為、情緒表達;反倒希望學員以車內空間為基礎,體察交通工具所代表的移動、接送等行為意義,具體探究圖中男、女的關係。由於沒有鮮明的肢體動作,因此必須不斷變換立場及思維,透過細膩的扮演及表情判讀,獲取必要的解題資訊。結果顯示,次序分明的答題進程,能夠有效引導答題者進入角色狀態,以第一人稱完成獨白式的文字表述。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