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2┐【廣播】《AsiaM.亞洲漫畫大師專刊》系列(3)



  另一個令《日韓台漫畫大師紀念專刊.友》足以稱為「奇蹟刊物」的關鍵,在於該刊物不僅設定「單一主題」,更大膽限制了創作者的表現手法,要求老師們以「無對白」的形式進行發揮。朱鴻琦理事長曾笑語:「這種作品,一出手,便是見真章的時刻。」不難理解,透過作品的呈現,讀者將能看見作者如何解讀、思維主題的意涵;而「脫離文字」的狀態,也更將赤裸裸地凸顯,每位職人、巨匠,究竟能運用畫面、操使圖像到何種程度。



 
【陳過老師.Friend】



 
【朱鴻琦老師.Friends】


  仔細想想,對於擁有一定成就與地位的漫畫家來說,如此「鋌而走險」的自我挑戰,其實一點也不必要。一方面,「解題」與「釋題」的能力,等同直接披露了創作者的內在底蘊、眼界與深度;另一方面,「敘事」與「表演」的結果,也終將成為讀者眼中「功力」的指標,容易橫生評價與比較。說得誇張一點,雖然「漫畫」至今已自成一種「圖文整合」的表述形態;但對於「漫畫家」來說,假如失去「文字」以後,只能以「圖像」完成模稜兩可、曖昧不明的表達,那麼「圖像職人」所必須的專業能力,便不免遭人狐疑。此間有否「境界」高低,是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大哉問。一如「若《死亡筆記本》扯去文字?」、「若《童話短路》未擺落文字?」等假設,都能引導研究者進一步審視「漫畫」的邏輯與本質。嗯,如果有機會的話,其實我們也可以來聊聊這一連串的思考......。(貪心&遠目)

  無論如何,「主題式無對白創作」所立起的門檻,無疑是座不易輕鬆跨越的高牆,更不是前輩、先進們必須無條件接受的挑戰。可以想見,「脫離文字,僅藉圖像」的設計,自然與刊物「跨國越境」的需求互為表裡;但此間最值得咀嚼的,其實是外國老師的心意和情操。如同前述所言,若論創作難度與箇中利弊,參與《日韓台漫畫大師紀念專刊.友》,的確稱不上是個「聰明」的決定。然而,正因為「並不聰明」,所以「了卻算計」的同時,也體現出了更多引人敬佩的精神、令人動容的心念。

  「國際合作」的複雜與繁瑣?「條件限制」的不便與考驗?在「友誼」面前,一切似乎都不是問題,擋不住名為「援手」的情義......。很久以前,我曾任性地詮釋「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句話,認為是種「四方有故人,不日再相見」的感動;但此時此刻,我只想重新回味最初的語意,原來:

   謙謙君子,踽踽獨行;
   志之所繫,道之所寄。
   同道共旅,駢肩互勵;
   執友之手,相惜惺惺。
   
   道廣且長,各探美境;
   君且珍重,心念相依。
   異河之水,掬手各飲;
   異邦之土,各安立命。
   
   相隔一方,天海同際;
   與君協行,步履安平。
   三千眾生,悉為漫筆;
   浮世萬象,盡寫繪意。
   
   月裡獨坐,案前無語;
   繩墨方圓,毅然自惕。
   天涯知己,孤掌常鳴;
   四海寰宇,存我兄弟。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