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與漫畫之間 patr.2



Thirty ~ Twenty years ago


  稍微將時光再往前推,1980年左右,儘管「快報」類期刊的前身,已藉由東立出版社的《東立漫畫》週刊、伊士曼小咪出版社(大然出版社前身)的《小咪漫畫》週刊等刊物,打下了翻印漫畫的市場,但《漫畫星期六》週刊、《歡樂漫畫》半月刊、《星期漫畫》週刊、《漢堡漫畫》月刊等本土漫畫刊物的存在,卻凝聚了本土漫畫家的創作能量,給了他們揮灑的舞台。這段期間,朱德庸、蔡志忠、敖幼祥、蕭言中、阿推、鄭問、麥仁傑、游素蘭、任正華、高永、孫家裕、賴安……等至今仍赫赫有名的本土創作者們,紛紛向全國讀者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引人驚豔之餘,也令本土漫畫的發展,不至於一和翻印作品交鋒,就得面臨壓倒性的挫敗。

  《漫畫星期六》週刊、《歡樂漫畫》半月刊、《星期漫畫》週刊 都是由時報文化所出版的漫畫雜誌,對於1980年的本土漫畫市場來說,「時報文化」這四個字,代表著相當重要的意義。80年代初期,伊士曼小咪出版社所設立的「小咪新人獎」,發掘出了許多優秀的本土創作者。然而,即便該出版社同時也製作了《咪咪漫畫》月刊,提供本土漫畫家發表的平台,不過由於同性質的刊物相對稀少,因此有志創作的人才、獲獎者們,便時而轉往報章、雜誌尋求發展空間。

  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不僅《時報週刊》的存在,為《戰士黑豹》、《鬥神》、《狂飆十七》、《人肉包子》、《醋溜族》等作品,帶來了發表的機會;另一方面,當時連載於〈中國時報〉的《烏龍院》,也因為廣受讀者歡迎,而催生出了由時報文化出版的《烏龍院》半月刊。其後,時報系統的漫畫期刊遞相問世,雖然由「烏龍院工作室」所製作的《漫畫星期六》週刊,因為主要以接續《烏龍院》半月刊為目的,所以自1985年2月創刊以後,只延續了八期便宣告停刊;但同年12月所創刊的《歡樂漫畫》半月刊,以及1989年2月所創刊的《星期漫畫》週刊,則都持續發行了一年以上,為讀者呈現了《阿鼻劍》、《修羅海》、《童話短路》、《梵天變》、《巴力入》等經典作品,直到「快報」類刊物自90年代強勢崛起之後,才隨著日漸嚴峻的市場環境,悄悄退下了歷史的舞台。

  不同於其他80年代的漫畫期刊,創刊於1989年2月,由「漢堡雜誌社」獨力製作、發行的《漢堡漫畫》月刊,內容除了本土漫畫之外,還囊括了日本、美國等外地作品,以及各類流行、漫畫、訪問專欄。或許對現代人而言,「漫畫家專訪」是隨意google就能獲得的資訊,但對當時的讀者來說,能閱讀到作者口述般的「現身說法」,其實已經頗為罕見;此外,刊內亦設有「畫技教學」、「讀者來稿」等主題,出版社更舉辦過「漢堡漫畫新人獎」等比賽活動,涵蓋角度相當多元,可說是本兼具了娛樂性、互動性與教學性的漫畫期刊。可惜的是,儘管90多元的價格,在當時已相對高於其他同類型的期刊,但這本印刷精良的優質刊物,卻終究敵不過收支失衡的摧折,於1990年宣告停刊。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