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四日,五色炒飯與糖醋鮑魚菇




  吃了幾天的異國(異次元?)料理,今天起床之後,不知道為什麼,阿鳥突然對米飯的滋味感到相當懷念。儘管這幾天也不能說是沒有吃到飯,畢竟米食族的我,就連吃潤餅也一定要把飯加進去捲;但說到底,像過去那樣抓著一大盤飯,香噴噴的喀呀喀的情景,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是還沒有發生過啊...... 呵呵,看來有人已經猜到了!試問有什麼米飯類的料理,是可以不用配菜、不用筷子,抓著盤子就能一口氣吃到過癮呢?沒錯!我講的正是咱們中華料理的基礎與精髓,火之藝術的入門與化境 ─ 「炒飯」。



  記得阿鳥早在挑戰宣言的時候就已經講過,要在吃全素的狀態下做炒飯,原則上是一件極度困難的事。相信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將飯事先泡進蛋汁中混勻的黃金炒飯,或是將蛋與飯分別下鍋,然後在極短時間內以大火炒散、炒鬆的正統蛋炒飯,平常我們吃的炒飯之所以可以乾鬆、可以被炒到粒粒分明,此間最大的關鍵,主要在於蛋白與蛋黃遇熱之後的凝結效果,令構成飯粒的主要成份 ─ 澱粉,得以受到外層的保護,不至於因為本身的黏性而與鍋底的毛細孔難捨難分。於是我們便可以很自然的透過拉鍋、甩鍋、翻鍋等動作,令飯粒在烘熱與跳動的過程之動更為鬆軟乾香,由此可見,如果阿鳥今天想要做炒飯,那麼「如何克服黏鍋」,便是咱們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覺得:「黏鍋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洗鍋子比較麻煩嗎?」不過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炒飯的料理過程與美味原則,其實可以發現,真正的情況並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樣說吧,黏鍋的後果,會讓鍋底毛細孔的熱對流發生障礙,並且從而產生水蒸氣、破壞其他飯粒表面的乾鬆狀態,換言之,只要炒飯黏了鍋,那麼米飯就越發不容易炒到顆粒分明,甚至還會因為「一黏還有一黏黏」、「我黏中有你,你黏中有我」的惡性循環,造成最後飯炒成模模糊糊,或是因為翻不起來而變得焦掉的結果。這代表我們可能不如一開始就打定主意做燴飯,嗯...... 還是趕快來思考一下對策好了......

  關於避免黏鍋的小技巧,在這裡提供一個阿鳥從廣播上聽來的妙招。那就是在食材下鍋以前,先用較多量的油,在鍋子裡以中大火來回加熱至高溫嗆煙,接著倒出鍋內的油,只留下想要使用的份量,繼續進行本來的料理程序。此舉的意義,在於透過高溫與熱油繞鍋的過程,令鍋子本身的毛細孔全開,同時充分吃進油料的潤澤,使得食材在接觸鍋面的當下,便即刻受熱硬化,如此一來,自然可以大幅降低黏著的可能性。Ok,知道了這個小撇步之後,就讓我們來試著作個沒有雞蛋的炒飯吧!

  「五色炒飯」的材料大致要準備白飯、豌豆嬰、涼筍頭、蕃茄與牛蒡。雖然就像食神 ─ 史蒂芬周講的一樣:「炒飯應該要用隔夜飯來做」,不過因為對一般家庭來說,隔夜飯這玩意兒其實不太容易多到可以變成另外一餐,因此阿鳥建議大家可以在想到要作炒飯的時候,馬上把熱飯裝盤、鋪平,然後塞到冰箱的冷凍庫裡,只要短短的處理其他食材的時間,飯粒的狀態馬上就會變得好用許多喔!



【沒有雞蛋作為後援,勇於挑戰鍋子的勇者們】


  以避免黏糊為依歸,許多事都變的複雜起來。例如蕃茄這傢伙因為含有大量水分,所以要先將它拌炒、收乾成泥狀才能用,此間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頂多只是在熱油的時候以黑胡椒粒加以爆香,令它得以多催化一些誘人的香氣。



【聽說蕃茄醬的前身也差不多長成這樣】


  不過值得一提,同時也必須強調的是,像這種將蔬果水分收乾的作業,由於往往會令被收乾者真正好吃的精華部分留於鍋底,因此如果情況允許(例如不是馬上要用同一個鍋子作另一道菜),比較好的作法,其實是設法將它繼續沿用。像阿鳥今天就是繼續用這樣的鍋底,在不洗鍋的狀態下爆香牛蒡,並且加入嫩筍丁,以少許(因為食材的量不多)的醬油、烏醋、冰糖、黑胡椒調味,然後快炒數分鐘之後起鍋,可以想見的是,在後來料理的過程中,蕃茄先生留在鍋中的汁液與美味,已然被我一網打盡了!



【sometimes,料理的過程中,要控制想洗鍋的衝動】


  配料準備好之後,等著堂堂登場的,自然是今天中餐的大主角 ─ 「白飯」了。在把它從冰凍庫請出還的過程中,咱們手頭上可以先照之前的廣播小撇步,盡力減低黏鍋的可能性。等到一切的時機都成熟已後,「嘩!」的一聲,就讓我們豪邁的把白飯擲入鍋裡吧!

  果不其然,在小秘技的作用之下,白飯在鍋中的靈活程度令人咋舌。因此我們便要趁機以中大火,用鏟子(或圓杓)將白飯集團盡力打散,使之均勻受熱、乾鬆,然後再依序加入蕃茄泥、調過味的牛蒡與嫩筍丁,以及在起鍋之前,撒下切成細狀的豌豆嬰,以大火拌炒大約一分鐘。關鍵在於料與料的攙入之間,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拌炒,使之水分蒸散、口感入味,只要記著這幾個重點,相信你也可以做出一盤美觀好味的無蛋炒飯喔!



【無蛋當自強!豐富繽紛的五色炒飯,鬆Q上桌囉!】


---------------------------------------------- 這是一條進入晚餐時間的分隔線 --------------------------------------------------


  重溫了炒飯的美味以後,今天的晚餐,讓咱們試著做做菇類料理吧!本來在吃素之前呢,阿鳥其實很少接觸以菇類為主的食物。唯一比較喜歡的只有香菇雞湯,因為只有這樣調理的菇族朋友,不會在嘴裡散出一股怪怪的腥味。只不過,就吃素的角度來說,除了大致只能以炒、煮等方法來料理的綠菜類之外,菇類的存在,委實是為一種可以較為多變的重要食材,想到這裡,看來與菇民菇眾的正面衝突,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了!

  拿出初次見面的鮑魚菇,左思右想,阿鳥決定以糖醋的方法來加以呈現。於是我們大致需要準備一支牛蒡、一根小黃瓜、鮑魚菇三大朵、紅蘿蔔半根、鳳梨一截(謎之聲:「這什麼量詞啊?有這種單位嗎?」Mr.鳥:「阿我就不知道要怎麼形容啊!反正有圖可以對照咩...... 囧」),至於那盤地瓜則是本來想做甜點,不小心放進去拍到的,請大家自動腦內刪除,感恩~~ =^^=



【菇族討伐小隊,參上!】


  就像前面所說的,菇類因為有特殊的草蔬腥味,所以處理起來比較麻煩。事前必須先以大碗裝水,然後加入醬油、烏醋、冰糖等味料調味,對切塊以後的鮑魚菇進行醃漬,此間味道的調配只要不太過於濃重、死鹹即可,用意在於透過醃釀的手續,令鮑魚菇帶有醬油、黑醋的氣味,藉以蓋過、消除本身的草腥。

  經過10~15分鐘的浸漬,是時候將菇塊撈出來裹粉油炸了。在炸粉的調製方面,主要是以地瓜粉為底,用4:2:1的感覺,依序攙入麵粉與太白粉,並且加入黑胡椒粒與胡椒鹽,拌勻備用。必須注意的是,為了令菇塊吃粉更深、不易於油炸過程中剝落,沾好粉料的待炸菇塊,必須經過5分鐘以上的靜置,使之反潮。由於加有太白粉,因此在油炸過程中,菇塊之間不僅不易分離,反倒更是緊緊相依,不知如何say good-bye。不過這種狀況其實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只要耐心的以中大火,持續將黏在一起的菇團給炸至儘可能香酥焦黃,其他看起來很恐怖的問題,鳥兒自有妙計!必須說明的是,如果今天料理的名稱是「天婦羅」或「炸香菇」,那麼只要菇菇相連到天邊,廚師的功力,自然是失敗兼丟臉;只不過因為我們今天之所以油炸鮑魚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作為糖醋調理的主要對象,因此這種炸成狀似「香菇排」的結果,經過後來改刀程序的處理,其實更有助於入口大小的控制,以及後續醬料的入味唷!也就是說,這一切從放太白粉開始,其實都還在阿鳥的掌握之中啦!安心,安心!XD



【菇族討伐小隊‧黃衣先鋒,參上!】




【經過整合的鮑魚菇炸塊,下刀的斷片,是後來醬汁滲透的入口】


  另一個需要前置處理的是牛先生,它今天可不再只是爆香的角色了喔!它今天所扮演的,是增添料理口感與滋味的重要配料 ─ 牛蒡酥。

  炸完菇塊以後,以同一鍋油,直接進行牛蒡的油炸。此間不必再刻意添加什麼額外的配料或爆香,因為先前鮑魚菇塊的炸製,已經使得油中有其一定程度的香味與鹹味了。因此只要將牛蒡切條,直接在油熱以後扔進鍋中,接著便可以以中小火來回拌炸,直到牛蒡呈現焦黃、酥脆為止。



【看起來就很下酒的酥炸牛蒡】


  準備就緒,終於該要主戲登場了!把鍋子洗淨之後,起鍋熱油,然後另外切一些牛蒡片,與紅蘿蔔片、黑胡椒粒一起進行爆香。待牛蒡焦黃以後,隨即倒入切成滾刀小塊的小黃瓜,以中火拌炒至油亮、潤澤,此時繼續加入切作丁狀的鳳梨(實際用量其實只有照片中的一半),並且火轉中大,將之炒至泥糊狀膏狀。同時,將先前炸好備用的鮑魚菇塊全數下鍋,以中大火拌炒2~3分鐘,然後加進牛蒡香酥脆,最後再轉至大火,沿鍋邊倒下事先將蕃茄醬、水、醬油、烏醋以7:4:2:1比例調製而成,加有數小粒冰糖的糖醋醬,待水分收乾至原先的2~3成,一道甜酸標準、香氣誘人、賣相正點、口感及滋味都凌駕於糖醋排骨的精彩素點,便可以伴隨著食者的驚呼,在美妙的體驗之下上桌開飯囉!




【雖然不想老王賣瓜,但今天這道菜真的好吃到爆!】


4 則留言:

  1. 恩?怎麼好像沒寫完,別偷懶,我可是有在按時收看的呢~~~

    回覆刪除
  2. 手中的早餐─香檳葡萄酥捲跟你的糖醋鮑魚菇一比,整個遜掉了...我真的爆愛酸酸甜甜的糖醋料理的,下次聚餐我可不可以也點這道(口饞接口水中...)

    回覆刪除
  3. 雖然我不愛飯食 ,

    這炒飯看起來也太美味了吧 haha

    糖醋鮑魚菇也是>"<

    老闆各來一盤ㄟ 哈哈哈

    回覆刪除
  4. 加油加油!!!
    那我也去研究怎麼做巧克力了!!!期待吧>_^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