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恐怖的稿威 ─ 自傳‧大學篇



 (三) 大學



  大學四年,是我人生之中,另一段建構自己內在思維的黃金時期。透過每日課堂之間的所見所聞,中文系課程給予我的,是一次程度完全凌駕了過去人生經驗,大範圍開拓了視野與思考範圍的腦內顛覆。經由師長的講述,我過去所習慣的邏輯與價值觀,在此逐漸受到了靜默卻猛烈的搖撼。從以往一直服膺著所謂定於一尊權威信仰,慢慢的,我開始理解,原來傳統與固有的定義、概念,其實在於理有據的狀況下,是可以受到質疑與挑戰的。此間不斷被凸顯、被提醒應該要具備的客觀及多元思維,在一次次學習新知、將已知升華為未知的過程中,漸漸累積成了我後來關照學術與面對生活的基礎,令我受用至今。一直都認為,比所謂「知道多少」、「背了多少」更重要的,其實是一種叫做觀念,屬於思考層次的東西,因此,能夠藉由學習來探觸並且精進自己以往所不及的部分,對我來講,真的是一段很值得雀躍的經驗。
  思想以外,更讓我開心的,是將之付諸實行的學習過程。以論文的撰寫為例,或許對很多學生來說,所謂的論文與報告,代表的只是一紙作業的意義;但對我而言,卻因為希望心有所得以後,能夠與師長交換某些自己捕捉到的想法,所以對於論文或報告,我總是相當醉心於撰寫當中,那思索與結構的過程。當然一定也有碰見瓶頸、差強人意的情況發生,不過,就算只是一種敝帚自珍的心情,我始終由衷的認為,那段彷彿真的在研究些什麼的過程,無論是概念的構思、資料彙整、架構的編修、或是自我觀念的辯駁等等,一切的一切,總是顯得那麼的有意思。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個性使然,所以儘管時至今日,我其實仍然不敢妄言自己有什麼深厚的學術實力;但如果只是單就這種在研究中自得其樂的能力而言,我卻問心無愧,絕對擁有強烈的自信。

  大學生活的另一段學習歷程,是我在因緣巧合之下,就這樣擔任了大一到大二的班級代表,以及大三及大四的副班級代表。雖然我同時也在學校的行政系統的工讀,得以累積許多處理事情、面對體制以及待人接物的經驗,不過四年之間,班級情感明顯的不夠緊密,卻也在在都令這次的班務經營,更較高中時候來得困難與複雜,甚至足以彌補我受制於通勤就學,因而無法參與社團活動、學習團體相處的遺憾。所幸,藉著這段磨練的過程,我意外的結識、熟稔了生平第一位來自日本的外籍友人,這不但是我在傾心日本文化許久之後,終於開始嘗試學習日文的契機,同時與異國文明的交流過程,也每每碰撞出了我心裡的沉思、使我看待事物的角度更為多元。

  透過大學課程 - 核心日語的研讀,我開始致力於在校時的日文學習。大二那年,在師長的鼓勵之下,我報考了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日本機構)假師大場地所舉行的日本語能力檢定,並且取得了日語能力三級的合格證書;而大學四年之間,早就已經習以為常的與日籍友人的日常應對,自然也更加是在無形當中,逐步鍛鍊了我對於日文的聽、講能力,令我後來遊日之時,能夠順暢的理解當地事物、與人溝通。此外,或許是因為仍然難以忘情高中時活躍於吉他社及歌唱比賽的時光吧!大三將近尾聲的時候,我參加了由淡江吉他社所舉辦,全校性的歌唱比賽 - 金韶獎。雖然最後還是跟高中時候一樣,只獲得了季軍,不過過程中所認識的同好朋友、經驗過的練習趣事、決賽現場的偌大與肅殺等等,直到今天,一直都還歷歷在目,令人難以忘懷。

  由於大學的課程與學習,令我深刻體會到了讀書與研究學問的樂趣,因此為了持續追求自身學養的精進,同時也為了進一步窺探隱藏在學術殿堂之中的奧妙、滿足感與成就感,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投考了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的推薦甄試。因為心裡暗自將這次考試視為決定人生的關鍵,所以即便我可能擁有更較別人來得豐富的推甄經驗,但此間無論是準備考試或者審查資料,我卻無一不是戰戰兢兢,深怕出現任何差錯。慎重的原因,在於對於未來的想望。20餘年的歲月當中,透過不斷的觀察、思考、反省與沉澱,我慢慢發現,原來自己喜歡求知、喜好與人分享、享受與人討論、樂於表現自我的生命性格,其實可以以努力為階梯,在學術的世界中找到存在的意義。因此我便更加確定了自己將要成為碩士,開始逐一朝向成為學者的道路叩關,幸好,此間一切的決心與努力並沒有白費,2004年的春天,我收到了碩士班甄試的錄取通知。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