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恐怖的稿威 ─ 自傳‧研所篇
(四) 研究所
在研究所的研讀過程中,因為本身的專長與興趣,我修習了「詞學研究」、「環球網路中文文獻」、「國際漢學資源」、「中國藝術史專題研究」等課程。不僅令我得以進一步瞭解從大學時候便一直相當神往的詞學、美學、藝術等專業知識;同時有關於中文資訊、圖書文獻的數位化及使用概況的課程,也在在都與我本身對於電腦知識的自學經驗有所連接,有助於我以一個中文學人的角度,透過觀察國內外的實務情況,深入思考該如何跨足在科技與古典之間,嘗試融合資訊科技與系所專長。此外,由於學務與系務上的需要,就讀於研究所的期間,我也參與了多次學術研討會的籌備、司儀、攝影、美編等工作。同時更分別在「第一屆淡江大學中文、歷史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與「淡江大學第十四期《問學集》」中,發表了〈論孔明形象在《真‧三國無雙》系列遊戲中的改變與影響〉與〈論漫畫的定位與定義〉等論文,儘管無疑盡顯生澀,無法在想要將學術落實於現實生活、客觀時代環境的想望之下,完整地詮釋自己心中對於研究主體的發想、概念及架構;不過透過這些練習過程中所一再自覺的力有未逮,今日的不足、經驗、反省與磨鍊,最後都將成為幫助自己進步的動力。
我的創作模式在研究所時期開始有了改變。除了學習使用Blog平台發表文章以外,經由同窗好友的建議,投稿校內每週刊行的《淡江時報》,成了我另一種不定時寫作的方式與習慣。我時常藉著投稿的機會,將過去無論大學或高中時,自己覺得素質還不錯的作品加以潤飾與整理,目前新舊作品合計,大致已發表了〈所謂永遠〉、〈那夜,我回頭看〉、〈新懷舊主義〉、〈在不虞匱乏之後〉等多篇散文,以及〈星雲〉、〈燕〉等新詩作品。如果再加上平日不斷在Blog中書寫的札記、小說、隨筆,以及碩一時入圍五虎崗新詩文學獎決審的〈別釀〉等等,令人意外的是,沒想到我竟然會在以論文寫作為重心的研究所生涯之中,又一次重新燃起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熱情。
無論尋找題目或是撰寫論文,指導教授 - 馬銘浩老師的提點、鞭策與鼓勵,一直都是啟發我、幫助我順利開展研究內容的推手,在學習與思考的過程中,給了我莫大的勇氣。雖然目前已經進入圖像的紀元,同時漫畫作品的存在與功能,對當代來說,亦無疑是為一種影響能力強大的資料形態,擁有自身獨立且完整的敘事系統,堪稱為應用範圍最廣、研究面相與價值最為多元的訊息載體;不過由於對中文系所來說,此種類型與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至今其實依舊相當罕見,因此當我從與馬老師的討論當中,得知可以如願著手這塊研究領域的時候,心中同時雜揉了興奮以及惶恐的心情,相信絕對不是筆墨可以形容的。
身為一個喜愛漫畫的中文系學生,每當我徜徉於漫畫圖像的娛樂效果之餘,其實總會習慣性的,試圖採取較為學術研究的角度,加以連接兩者所可能產生的關聯。而在累積了長時間跨足於兩大領域的閱讀與觀察之後,以對於漫畫系統的熟稔為基礎,藉著與馬老師討論的各種機會,我逐漸意識到,原來隨著時代與環境的演變,漫畫透過本身圖像敘事系統的成熟,其實早就已經具備了以圖像文獻、敘事、創作等定位,將之一併納入文學概念進行討論的價值。至此我才終於恍然大悟,知道過去那個令自己一直覺得漫畫應該不僅只是漫畫,但最後卻又無法將之言之成理的東西究竟是什麼,而我整部碩士論文 -〈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之影響研究 ─ 以1962至1987年為範圍〉的基礎概念與架構,便也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受教於恩師的過程之中,終於踩穩了前進的腳步。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多才多藝的年輕人
回覆刪除我喜歡古典文學
但 我是門外漢~~~
你的"聊齋" 真有聊ㄝ
忙碌工作之餘
我會常來.....
小鵬加油!這裡的每篇文章看起來都滿可愛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