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恐怖的稿威 ─ 自傳‧高中篇



 (三) 高中



  高中生活是我在義務教育的過程中,一段相當快樂與美好的回憶。新店高中活潑的校風、同學與師長,讓我深切體會了,原來讀書真的可以與樂趣同在。童年時候較為封閉的成長背景,令我對於家門以外的世界,總是保持著高度的好奇。再加上經過了國中與打工時期的學習、沉潛,初步整合了自己的內在以後,高中時候的我,彷彿敞開心胸,盡情接受、融會一切與自己發生交集的人、事、物。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熱情與天真形諸於外,開學以後,素未謀面的班導師,讓我面對另一群素昧平生的同學,有生以來,頭一次擔任了班長。於是我有幸開始學著扮演一個統合性與領導性的角色,儘管老師一直有所稱許,甚至還在家長會的場合,當堂表揚我對於班級大小事務的貢獻;不過由於對自己新手的身份心知肚明,因此我每每還是如履薄冰,深怕因為不小心的疏失,造成了其他同學的困擾。直到後來班上職務輪替,分別又接任了衛生股長與風紀股長以後,本來容易過於認真的我,才終於比較熟悉班級與幹部的運作。回頭想想,要是沒有經過這一段天外飛來的榮譽與磨練,大學四年的班代與副班代生活,自己可能也就沒有辦法勝任了吧!

  高中時候,國文課程的更加深難,其實並未對我造成影響。我反而更陶醉於紮紮實實的古文教材與講述,對我來說,知道得越多,就越讓人有種想要深窺堂奧的欲望。因為創作的習慣不曾間斷,高中的三年裡,我一邊編纂自己與社團的網站,一邊養成了隨手寫下札記或新詩的習慣。過去充滿童稚的打油詩儘管仍舊不時出現,然而客觀知識的進步,卻讓我與其倉促完成信口拈來的作品,更寧願花費三、四倍的時間,去設法沉澱一篇較符合規則的作品。而透過將這些文章、作品發表於網路,進而與人討論、深層發想的過程,我高中時代的創作,其實有了更較過去寬廣的視野。這樣的改變也表現在我每次作業或大考的作文成績,一篇在週考之間,刻意運用轉化及譬喻修辭,最後拿到了20分滿分的短文寫作,讓我一時之間躊躇滿志,甚至買了專用的所謂札記本,還幫自己取了「羽觴」這種自比為文人雅士的筆名。

  高中與國中最大的不同,在於邁入高三的考前衝刺之前,多了許多從事課外活動的機會。體制內的例如社團活動、愛國歌曲比賽、英文歌曲比賽、校慶運動會等等,體制外的,則例如上述一切活動的練習過程,以及班上不時舉辦的班遊、烤肉、以及同學之間的小組聚會。在為時三年的吉他社生涯之中,每次期末必須要面對的成果展,是所有社員最痛苦也最快樂的回憶。所幸我雖然吉他的技巧不夠純熟,不過因為本聲嗓音還算清新洪亮,因此當社團老師把主唱的責任交給我以後,倒也在多次的期展及校慶表演中,贏得了台下不少的掌聲。當時我於焉發現了自己對於演唱以及表演的興趣,後來甚至還參加了由校方所舉辦的歌唱比賽,第三名的成績,是我高中時候另一段美好的記憶。

  有了國中推甄入學的經驗以後,面對大學聯考,我選擇先以推薦甄試來作為試金石。雖然大學的推甄制度,不再如同高中一般,按各學校所公佈的時間獨立招生,而是依照學力測驗的結果來決定錄取與否;不過由於時間一樣比聯考提早了半年,是以此間不得不提前且加倍累積實力的磨難,自然也就不再話下,甚至較諸聯考猶有過之。印象深刻的是,在這段準備推甄的過程中,除了當年也曾經歷過的各方詢問、精神喊話以外,新店高中以輔導室為首的一些機關,總會不定時為報考推甄的學生,舉行模擬真實考試情境的練習及指導。尤其筆試過關以後,口試的練習更是主任、教官等人親自上陣,務求氣氛與場景壓力的逼真,此間舉凡與教授應對的方式、考試時所應注意的項目、審查資料應該稍加巧思的部分等等,雖然許多都是父母曾經自幼庭訓的老生常談,不過回憶起來,在悠關於大學入學的壓力之下,如果沒有這些師長們的從旁提點,自己的確很有可能掛一漏萬,自然,也就更遑論考上理想的大學了。

  甄試錄取了淡江大學中文系以後,本來以為又要像國三的時候一樣,面對人生另一段突如其來的空白。不過新店高中對於學生升學福利的關注,卻讓我第二次的漫長暑假,不至於從考上之後就開始鳴槍起跑。在輔導室的籌畫之下,當時11名考取甄試、在畢業典禮領「捷足先登」獎的同學,不斷在學校的各級教室之間巡迴,借用班會或導師時間,為學弟妹展開一場又一場的小型演講。內容自然是講述自己從投考到考上的心路歷程,尤其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口試,更是台下聽眾不斷發出互動的話題。從結論來說,這一次次總計約莫十場的口頭講述,讓我除了課堂報告之外,第一次紮實的令「自己」無論內外,一概成為話題與台下人所注意的焦點。這不僅正是我後來教學與臨場應變能力的啟蒙,同時此間不斷產生在心頭及感受的點滴樂趣,以這段短暫的登台經驗為基礎,其實也正是推動我往後不斷治學,以求將來能夠登上大學講台的原始動力。

  無獨有偶,高中畢業以後,班導師因為知道我雖然沒有得名,但卻曾經在高二的時候,因為電腦老師的要求,而與其他擅長電腦的各班同學,一同參加過全國性的網頁設計比賽,因此便請我以家庭教師的身份,教導師丈基本的文書處理,以及繪圖軟體、網際程式的使用。再加上後來又另外成為不同學童的國文與英文家教,這時我才終於知道,原來古人之所以說教學相長,原因在於只有深諳箇中精妙、熟稔程度鉅細靡遺的人,才有辦法平順、條理分明的完成教學。雖然這段家教生涯,在我大學入學之後於焉停止,不過這段初為人師的體會,卻令我後來聆聽大學課程的時候,總會不自禁的自問意自答,並且試圖以第三者的角度,檢驗自己是否真正領略了講述的重點。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