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BLOG傳說‧十九日目‧艾丁格黑麥啤酒】




  今天要喝的是艾丁格黑麥啤酒,因為這串名字有點太長、在敘述上不太方便,所以我想在後面的討論裡,我們就姑且稱呼它為「黑丁格」吧!



  講到「艾丁格啤酒」,在此要感謝昨天河童桑(http://blog.roodo.com/hopwhung)的資料回應。原來艾丁格酒廠可說是德國的第一個小麥啤酒廠,同時除了小麥與黑麥之外,旗下亦產有其它多款艾丁格系列啤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昨天「艾丁格小麥啤酒」的回應部分,在看完了阿鳥我抽象式的無責任感性評述之後,河童桑的知性補充,保證可以令客觀知識的部分獲益良多!^..^

 ◎ 香 ◎

  承續了艾丁格啤酒(以下簡稱麥丁格)昨天給我們的印象,今天黑丁格在香氣上的表現依舊不凡。同時也因為它本身黑啤酒的角色,所以在黑啤的特色─ 烘焙香的部分,自然就更有許多精彩的展現了!

  雖然同樣是入口瞬間就猛烈迸發出麥香,但與昨天不同的,是今天隨後又添上了一陣濃郁的碳燒香氣。程度更較日前的麥格黑啤勝上幾籌,與阿麥那整體濃厚的勁道感有所差別,黑丁格給人的感覺,是一種以較輕酒體來凸顯香氣的感受。酒體輕的意義是香氣的載體較輕,與香氣的濃淡並無關聯。所以較輕的酒體不表示黑丁格的香味表現不如麥格,反倒正巧相反,無論是麥香或碳燒香的紮實度與醇淨度,其實都更較麥格要高上一個檔次。

  由於黑啤是款氣味特殊的酒種,所以要將香味表現到「濃而不鬱」、「香而不孥」的程度,其實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過去麥格對這點的掌握能力似乎有所不足,而黑丁格則補上了它欠缺的部分,儘管還不至於到達「完美」,但卻已是令完成度有了一定的成長。


 ◎ 甘 & 苦 ◎

  黑丁格一樣具備了麥丁格的「控苦」能力,這份優勢令它免去了黑啤酒較容易產生苦味負壓的麻煩。從口感上來說,黑丁格不僅不因黑啤味道的濃郁而另生苦味,同時就回韻的表現而言,也似乎與一般啤酒常見的苦味延展不同,只是一種沒有太多餘波的回苦。大約就是下喉以後的那一陣湧現,散去之後,便只留下一股縈繞在飲用者鼻喉的豐沛酒香。雖然黑丁格不是沒有殘苦,但也許是因為與黑啤酒氣味的本就相容,所以就跟喝咖啡一樣,對這種特殊的碳燒香味來說,其實某種程度的微苦是需要存在的!因為這樣才能幫助味道的更為整體,而在氣味的性質一致之後,「碳燒」的存在與特色也才能更形紮實。

  與昨天麥丁格的「控苦」不盡相同,黑丁格這裡減弱了那份「打住」的收束感。取而代之的是回苦頻率的壓低,就像加長呼吸的深度一般,黑丁格嚐試將苦味的反應抑制在數次之內。因為加了炭香、口味濃郁的黑啤酒唯有如此才能保存淨醇的口感,而不至於因苦味的干擾,令整體口感的均衡產生雜訊。只是沒想到它竟真能做到這種連講都嫌麻煩的微控,以黑啤酒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款黑丁格的完成度絕對不低!

  至於回甘,也許是艾丁格家族的傳統吧?昨天香氣上的「火車頭效應」今天再度出現,自從我開始了「甘香」與「甘香一體」這兩個名詞的使用之後,說實話,我還真沒想到有啤酒能將它們表現得如此貼切!無論是昨天麥丁格或今天的黑丁格,它們都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款「因香才甘」、「香過才會甜」的啤酒。所以我開始在思考,不知道是不是有必要將甘香兩個字的順序加以顛倒,因為仔細想想,似乎所謂「回甘」的反應其實也正是如此,只不過因為一般的過程往往太過短促複雜,所以其短時間內雜揉眾多感官的結果,才會令這兩款啤酒鮮明的「因果」與「時間差」表現相形突兀!不過話說回來...... 改成「香甘」還真的有點不順耶!既然這裡都已經做出釐清了,那我想為了閱讀的方便,應該還是不要去改會比較好吧...... =..=(我不是偷懶啦... 真的難聽、難念、很不順咩...... )


 ◎ 酒精存在感 ◎

  或許是因為烘焙味道的掩蓋效果,從刺激氣味的程度來說,黑丁格似乎是比昨天的麥丁格要再更減少一些。與麥格黑啤那酒精感的明顯存在不同,黑丁格儘管不是完全不帶酒精的氣味,但相較之下,卻始終沒有那份突出於整體氣味的銳利刺激,而是以一種更為圓潤的表現來將其包覆。大致就像是橢圓與三角的差別吧!儘管兩者同樣具有炭焙的香氣,但相對於麥格酒中那份具有穿透力的酒精氣味,黑丁格雖然總量未必較少,但卻因為下了「磨平」的功夫,而不至於讓人清楚意識到氣息間的刺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黑丁格有種必須在下喉後數秒才會出現的隱藏氣味,如果仔細吐氣體會,不難發現講有種「鐵」的味道夾雜在酒香之間。有點像是嚐到自己嘴裡流血的那種感覺,雖不至於稱為血腥味,但卻到底是種突兀的有點嚇人的氣味!

  此外另一個比較少見的感受,是黑丁格在下胃以後,似乎會令食道與胸腔等處隱約發灼熱的感覺。不知是否與它5.6度的酒精含量有關,但事實是我在喝完以後的30分鐘內,一直覺得胸口與喉頭下方有種莫名的微熱。


  雖說黑丁格到底是款口味濃郁的黑啤酒,但如果從口感上來看,我其實很想給它一個「清爽」的評價!因為就在知道它頗具質量、被認為不可能輕盈的時候,它卻很弔詭的維持了一種酒體與口感上的輕,並且在這個不知為何「輕」得起來的口感載體上,靈活的表現了所有自己具有的特色與優勢。

  因為黑啤酒的特色過於定向,所以本來就算黑丁格再好,應該也不至於跟麥格等酒款有明顯的檔次之差。但就是因為多了這個詭異的「輕」,所以聯帶影響了黑丁格所給予飲用者的一切體驗,令它當下變成一款「濃郁中有餘裕」、「重味內無負擔」的黑啤酒!

  試著分析這個「輕」,其實之前可樂娜的相關論述是可以當作參考的。主要就是從「氣味」、「質量」、「口感」與「知覺」來判斷,這裡不妨參照一下當時的說法:

   可樂娜是一款很適合用「輕」來形容的啤酒。一來它沒什麼特殊的香氣─ 氣味輕;
   二來它沒什麼濃重的酒苦─ 口感輕;其三它的入口有種不稀薄的水感─ 酒質輕;
   最後它氣泡的感覺會一直在喉間躍動─ 知覺輕。

儘管黑丁格「氣味」與「質量」的表現都與引文大異其趣,但因為那是黑啤酒的本性使然,所以傷害其實不大。同時又因為它本身氣泡活躍(詳見後文p.s)、苦味亦不濃重,所以綜合來說,黑丁格其實仍符合了「口感」與「知覺」的兩點要求。而要是再將罐身資料明白表示的「酒裡含有酵母」一事也一併考量,我想應該也就大致能解釋它口感之所以不會沉重的原因了吧!?


 p.s: 黑丁格泡沫的表現一如昨天的麥丁格,裝杯以後,有種讓我不知道自己是為了喝酒還是喝泡而倒酒的感覺。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黑丁格的泡沫似乎甚有活力,具體來看,似乎是一種與可樂娜那碳酸刺激頗為類似的感覺!不過不同的是可樂娜氣泡躍動的範圍是喉間一帶,而黑丁格氣泡刺激的反應部位,則大多位在口腔與舌頭的兩側。雖然這樣的體驗能令飲用者感覺酒體較輕,但以口感而論,卻其實也會造成酒質「圓融感」的降低。就像是因氣泡的刺激而被解裂一般,黑丁格雖然口感依然不失「醇淨」,但因為本身氣泡如此的活躍特性,所以在「液體口中圓融感」的表現上,其實是較昨天的麥丁格稍稍遜色的。


 p.s2: 與昨天麥丁格的可堪閒置不同,黑丁格的新苦時間大約在5分鐘左右。其新苦的幅度有其質量,因此可說是一款會出現明顯變苦反應的啤酒。所幸其變苦過程與麥格黑啤的「分段」特性類似、不會短時間內急轉直下,所以應該不至於會有「苦到來不及喝完」的情況發生。


4 則留言:

  1. 我喜歡黑啤酒,可是我也好喜歡黑面蔡啊(囧...)
    已經要倒數計時了,親戚啊,一起邁向燦爛的終點線吧~~~^^

    回覆刪除
  2. 囧...
    就跟你說啤酒不要喝太多咩,結果醉成這樣...啊哈哈哈(◎皿◎)...

    回覆刪除
  3. 現在去哪裡還買得到Erdinger回家喝啊?

    回覆刪除
  4. TO josh:

    之前7-11買得到喔!
    雖然不清楚現在的情況,但應該有去探查一下的價值~ ^^

    另外我記得家樂福也有賣。
    有機會也可以去那邊找找喔~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