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BLOG傳說‧十八日目‧艾丁格小麥啤酒】
雖然經歷了許多的波折與兩光,但從今天開始,總算是平安進入歐洲部分的行程了。預計這將會是我們在一般啤酒系列的最後一個階段,之後便是期待以久的生啤酒專輯,再往後,自然就是光榮的迎接挑戰結束囉!呼~ 還有12天!各位夥伴,大家加油啊!
◎ 香 ◎
身為第一款被我開來喝的歐洲啤酒,德國的艾丁格果然不負它啤酒大國的名聲,光香氣就令我感到大為驚豔!入口只覺一股氣味純正、濃郁怡人的麥香撲鼻而來,如果啤酒真有將酒香注滿飲用者鼻、口、喉的可能,那我想目前為止將它詮釋得最好的,九成是非艾丁格莫屬了!之所以給它五顆星,原因主要在於它香氣裡那份紮實的「純粹」。彷彿以一種強勁的力道守護了啤酒的傳統,艾丁格的麥香不僅沒有不該出現的氣味,而且更難得的,是它在氣味濃郁之餘,卻沒有重蹈其它濃味啤酒的覆轍、令自己的酒質淪為腥羶。
◎ 甘 & 苦 ◎
艾丁格雖因濃厚的口感而有所回苦,但與同樣走濃郁路線的麥格黑啤類似,這份酒苦都具備了某種「打住」般的煞車特性。不同的是艾丁在口中收縮苦味的速度更快,就像是啤酒在自我約束一般,飲用者只會在初回喉時感到某種淡淡的酒苦,但湧出之後,卻也很快就逐漸淡化在感官之中。
從特性上看,如果昨天可樂娜的回苦可以用「霧」加以比喻,那艾丁格的苦,似乎便是一種如同「絹綢」的感受。只是就這樣在舌喉之間淺淺觸掠,儘管可能殘下些許的苦口,但與洋溢的香氣結合以後,卻反而令人驚訝的、更凸顯出了啤酒本身的醇厚!實在不得不說,因為本身的「香」,所以艾丁格獲得了更多優勢於其它啤酒的附加價值!
如果艾丁格有什麼比較貧乏的表現,或許「回甘的不明顯」便是它一個有待加強的環節。雖然因為啤酒「甘香一體」的特性,使得艾丁格在乍飲之下似乎甚有甘韻,但仔細體會便能察覺這其實只是香氣的附屬品,如果真要深究,艾丁格在下喉之後的表現,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實質稱為「回甘」的東西.....
有喝茶習慣的人大都知道,「回甘」其實是一種成因相當複雜的知覺過程。它可以獨自發生,也就是真有產生甘甜的體會;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香」的先行存在,所以才在喉間出現所謂「回甘」的感覺。關鍵在於氣味與溫度的變化,簡單來說,就是飲用者咽喉的肌肉因茶的高溫與香氣而受到最初刺激,同時由於吞嚥以後溫覺、味覺與嗅覺的尚未適應落差,所以才在知覺的調適變化中,形成了某種所謂「甘甜」的感受。因為沒有在香氣回喉前獨立產生回甘,所以我認為艾丁格應該是種較接近於後者的原理。再加上對這些天與過往飲用經驗的思考斟酌,我甚至認為,這套邏輯其實也同樣會發生在冰啤酒的飲用過程之中,於是才進一步形成了啤酒所謂「甘香一體」的特性...... 當然,這項推論因為許多部分都以自己的經驗法則為基礎,所以真要分析起來,或許還有很多有待證明的地方。不過因為我自己目前對這個論點的態度是傾向於相信,所以索性就po在這裡,希望有興趣的人也能跟我一起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囉!^..^
◎ 酒精存在感 ◎
艾丁格的酒精氣息大致不多,雖說在入口的瞬間頗有刺激與酒酸感,但因為後來香氣的接連湧現,所以令它們就此離奇的消失在感官之中,而只會在啤酒入口的當下重覆短暫出現。是自行消散還是遭到掩蓋呢?這問題想必很難找到答案,因為儘管在酒精氣息與香氣之間似乎出現過某種空檔,但說到底,其實也有可能是感官因兩種氣味的衝撞而短暫失靈。總之就是一種「到後來只剩香味最明顯」的感覺,我看撞球場裡「一準天下無難事」的名言可能要為艾丁格而改寫,或許對它這種本身就不會太苦的啤酒來說,真正的無敵其實是「一香天下無難事」,且看它因香而醇厚、因香而甘甜、因香而降低嗆度、因香而修飾酸感的等等特性,就大致可以略知一二了......
從口感來說,艾丁格雖然順口,但因為本身味道濃郁,所以並不能將它看作是一款「清爽」的啤酒。它順口的關鍵在酒質的醇與輕苦,一如海尼根那份「均質圓潤感」的更減輕酒苦,與此同時,艾丁格其實對麥香的表現也下足了功夫。就像是某種升級了海尼根口感的啤酒一樣,領著更多足以炫人眼目的回喉氣韻,艾丁格令飲用者產生的,是一份自鼻腔到咽喉都浴滿了甘香的體驗。
試著思考艾丁格這份香氣的成因,我發現,這似乎與它原料上的選用有所關聯!它是18天來第一款同時運用大小麥芽釀製的啤酒,我想,這或許就是它麥香能倍勝它牌的主要原因。又如同昨天可樂娜對酵母的使用,艾丁格同樣在原料中刪除穀類、添加酵母,這點從它「濃而不沉重」的口感特色其實不難瞧出端倪。再加上它本就擁有的紮實量感,這使得艾丁格不僅可以戲稱為海尼根的加強版,相當程度上,它似乎同時也有成為可樂娜升級版的資格...... 呵,看來「一香天下無難事」果然所言不虛啊......
如果講穿了,艾丁格本身的優點其實也不過「香氣」與「控苦」兩個。但就因為擁有這兩個條件,所以它以「控苦」為基礎,因「香氣」而衍生了許多足以令飲用者感到愉悅的後續優勢。這該怎麼說呢?是這些附加價值過於雄厚,令它無形中足以補強它牌啤酒的缺點?還是事實正好相反,其實是因為其它啤酒「香氣」與「控苦」的表現太差,所以才令艾丁格成為鶴立雞群的蘋果?但無論答案是什麼,我想重要的是這裡我們不難從這裡看出,其實「香氣」跟「控苦」是要令啤酒好喝的兩個最主要條件。雖然這同時也是個再簡單不過的觀念,但且看艾丁格如此真實的將它給演繹了出來,或許也能令我們重新掌握回如何思想「啤酒」這東西的標準吧......?
p.s: 艾丁格的泡沫量多到嚇人,令我剛裝杯的時候,有點不太知道自己坐桌前是為了喝泡沫還是喝酒。再加上它泡沫退的又慢,令我猛然間想起過去裝「金色三麥」這款啤酒到大公杯裡的情景。因為某些機緣,我曾經在親友的婚宴上專司裝酒與擋酒。看著2、30筒的金色三麥在眼前築成了牆,那份雄偉的壯觀,時至今日我都還歷歷在目!
講到「金色三麥」這款可能是我多年來喝過最好喝的啤酒,改天如果有機會,我會在挑戰之後專篇來跟大家閒聊它的種種。不過這麼一提我才發現,原來艾丁格其實在泡沫之外也有某些地方可說帶著「金色三麥」的影子,例如口感的醇厚、氣味的芬芳等等...... 不過因為等級到底還是不同,所以大概就像楊康與梅超風在九陰白骨爪的檔次之差那樣,始終只是一種「繪其四分形、失其六分靈」的表現而已。
p.s2: 雖然一直潛意識認為重口味的酒容易變苦,但這個推論在艾丁格來說似乎不太適用。一來它新苦出現的時間大致可以延伸到7~8分鐘,再者因為新苦的程度僅是微微,所以寬泛來看,就算將時間訂到10分鐘也不算過份。我想...... 這應該還是它酒質之「醇」的功勞吧!?畢竟不耐放的啤酒通常都是從酒腥或異味開始變質,而對艾丁格來說,恰巧這些東西的比例都不高。可能是這樣才令它免去了變苦的麻煩,我看不止人比人會氣死人,現在可能就連酒比酒都會氣死酒了!該說它是款韋小寶般一世好命的啤酒嗎?雖然它仍帶有許多細部的小缺陷、總著來看也未必就最是均衡完美,但相對於其它品牌的啤酒來說,這小子卻無疑是幸運到已經有點令人生氣的程度了...... OTL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雙月鳥:
回覆刪除我想雙月鳥這樣喝完30天之後
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個小肚肚?
(寫得好用心~~加油!)
Crystal應該沒有進吧?若你真的要找好啤酒,大賣場是找不到的!建議你去小酒吧或微風超市,那裡的酒項會較齊全!
回覆刪除忘了說,你喝的這款Hefe,是所謂的"白啤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