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敘事論〉序:點下滑鼠的那一刻

● 註:本文出自筆者博士論文:《圖像載體的敘事與接受 ── 論臺灣漫畫文學的形成及創作》,為免觸法,引用請詳明出處。


  距今24年前,人類社會對於文字載體的高度倚賴,出現了巨大的改變。1990年,微軟公司(Microsoft)發行了視覺化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 視窗3.0(Windows 3.0) 。不僅造成廣大迴響,到了1992年,包括支援多國語言(含中文)、擴大了網路與多媒體功能的Windows 3.1在內,以全球為市場,這兩個版本的Windows作業系統,總計留下了1000萬套的銷售成績 。
  由於可以依據使用者需求,對電腦內存物進行具體的展開、整理或啟動,Windows的出現,令全世界的使用者,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資訊處理方式。在Windows中,原本隱藏在文字、指令背後的抽象認知,於焉成為一種能夠看得見、選得到的具體存在;而這種視覺化、圖像化的資訊形態,也帶領著原DOS系統的使用者,在超越了紙筆書寫的資訊操作模式以後,又一次超越了黑底白字、指令輸入的操作模式 ,將世界帶進了數位化及多媒體化的新紀元。

  從結果來說,Windows的出現,不僅快速拉近了大眾與電腦科技之間的距離,更帶動了家用電腦的普及和流行。由於初學者也能簡單理解、快速入門,因此,這套作業系統的問世,不光影響了習慣於DOS介面的電腦族,更使得原本不熟悉電腦的資訊使用者,獲得了進一步窺探數位世界的機會。另一方面,這樣的改變,更隨著圖像化的介面基礎,造就了Word、Excel、Power point等系列應用程式的開發 ,實現了文書處理、表單試算、簡報製作等各種實用功能的便利化;事實是,來自於商務、研究、開發、教育、娛樂等各業各界的青睞和依賴,也在人類社會與這些視覺化的程式工具之間,架起了緊密而無可取代的關聯。

  截至目前為止,不僅.doc、.xls、.ppt等對應於Office系列程式的檔案類型,對文件、表單、簡報等常用工具來說,已經成為代名詞一般的通用格式;從操作概念和介面設計的角度來看,這些具有高泛用基礎的程式,也紛紛成為電腦相關廠商的參考範本,造就出更多依附於圖像化、視覺化邏輯的程式介面。換言之,自1990年以來,23年間,雖然只是一段電腦化及程式化的崛起歷程;但,正因為它們幾乎無處不在、無所不用地深入了人類的社會及生活,所以,如果以Windows、Office等兩大套裝軟體為代表,那麼,這段世人不斷拿起滑鼠、移動遊標的過程,其實也形同在使用及需求的交互影響之下,以全世界為場域,所質變性、一致性發生的資訊變革。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