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敘事論〉之其三:關於文字 ── 轉向化、混淆化、替代化

● 註:本文出自筆者博士論文:《圖像載體的敘事與接受 ── 論臺灣漫畫文學的形成及創作》,為免觸法,引用請詳明出處。


.轉向化

  圖像化的變遷過程,令文字在當代資訊使用者的眼中,出現了不同於過去的意義。固然,它仍是人們用來承載並傳遞意義的重要媒介;但,事實是,許多迥異於傳統邏輯的使用方法,逐漸成為當代既有的資訊模式。
  首先,「顏文字」的出現,說明了何謂文字功能的「轉向化」。在電腦作業環境與文書處理軟體的交互影響之下,諸如鍵盤字元、拼音字母、內碼符號、貨幣代號、語類標點、運算記號……等,原本鮮少出現於大眾生活的各種線條,突然間,因為程式工具的內建功能,而變得唾手可得。於是,素材的浮現,使得軟、硬體條件尚嫌不足的資訊環境,在無法圖像化還未成熟的階段,出現了如同「(☉д⊙)」、「>3<」、「( ◕‿‿◕ )」、「=_=」、「[]~( ̄▽ ̄)~*」、「XD」、「^^」一般,兼用各類可獲取的組成元件,所進一步拼湊形成的複合型結構。


圖40 文書處理程式:Word內建符號選單
圖片來源:系統截圖


  顯而易見的是,這些稀奇古怪的拼裝產物,其實是種訴求於形狀,藉以重現某些畫面、凸顯特定意涵的簡化型圖像。不僅如此,正因為它們只是一連串單純的文字碼,而非需要花費大量讀取時間的圖檔;所以,一經使用,便快速成為資訊族群所依賴的情緒表現手法,廣泛流傳於留言板、電子佈告欄等網際平臺。

  從中國文字的角度來說,在泛稱為「顏文字」的簡化型圖像中,「囧」字的備受使用,可以視為載體功能及特性的分歧點。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囧」的本意,在於「窻牖麗廔闓明」,也就是「雕飾美麗的窗戶,敞開而明亮」的樣子 。除此之外,《玉篇》、《蒼頡篇》中,也各自記載了「囧,大明也」的說法。換言之,如果依照段玉裁的解釋,將「囧」理解為「謂象窗牖玲瓏形」的象形字;那麼,無論如何,這個方塊字所承載的意義,都必須要與「開窗」、「明亮」等訊息有關。但,這兩條意義軸線,卻完全沒有出現在「顏文字」的使用邏輯中。

 
圖41 「囧」字於顏文字系統之使用概念示意圖1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以圖41為例,可以發現,普遍被當代資訊使用者以「顏文字」邏輯加以流傳的「囧」字,事實上,是因為字形結構有著某種重疊於人臉表情的成象結果;所以,便被視為呈現該表情、傳達該情緒的簡化型圖像,用來表現眉尾下垂、眼尾下垂、目瞪口呆的狀態 ── 無語、愕然、低落、沮喪。換言之,雖然中國文字自獨體文系統以來,經由象形、指事等成字概念的衍生,使得會意、形聲等合體字系統,同樣也內化了字形與意義的融合;但,對「顏文字」的使用者而言,所謂方塊字的意義及載體特性,全然不是值得關注的重點。不僅無異於不具字型概念的拼音文字,甚至,更可以因為複合邏輯的運作,而被用來改進全由英文字母拼湊而成,藉以表現「垂頭喪氣、掌膝著地」的「Orz」,使其如同圖42一般,成為「掌膝著地、雙眼空洞、張口結舌」的「囧rz」。

 
圖42 「囧」字於顏文字系統之使用概念示意圖2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由此可見,儘管就載體特性而言,自具像線條質變為抽象結構之後的中國文字,是一種字形與意義並進,卻同時又以意義為主、字形為輔的特殊媒介;但,就如同圖43所呈現的差異一般,自從視覺化操作以來,認知與思維的轉變,也使得它在當代資訊使用者眼中,產生出了不同的關注角度。


圖43 中國文字構成要素與當代資訊轉向認知概念示意圖
圖片來源:本研究整理


.混淆化

  受視覺化操作概念影響,當代資訊使用者不僅在中國文字的使用邏輯中,轉向出了僅以「形體」為焦點的圖像式用法;自icon運用以來,針對特定視覺標的所產生的象徵化邏輯,其實也同樣發酵了起來。一如藉由設置某icon,將程式功能、檔案內容都予以收束的思維,一旦在資訊使用者眼中,中國文字不再保持形義同在的載體特性,跟隨分割而到來的,便是載體本質的還原,以及出發自還原結果的使用方式。
 
     
圖44 文字使用及其混淆化問題示意圖
圖片來源:本研究整理


  簡單來說,假設對視覺操作族群而言,文字的存在,可以因為只以形體為焦點,而在不涉及意義要素的前提之下,被還原成圖像式的線條結構;那麼,使用這些線條結構的方式,自然也不見得非要受到字義前提的限制。一如「囧」與「冏」之間,雖然本是異體字的關聯;但,一如上圖所示,對著重於字形要素的當代資訊使用者來說,「囗」與「冂」所相差的那一橫,其實無關緊要。

  字形之於字義的鬆動及脫離,可以藉由圖像化與混淆化的脈絡,解釋當代對於中國文字的使用狀況,為什麼錯字與別字的問題日益嚴重 。首先,圖像雖然具體而明確,但,表意清楚的同時,相對於文字,卻有其模糊而弔詭的部分。以「顏文字」為例,無論「^^」或「^_^」,雖然都表達了「笑臉」的意涵,但實際上,以使用方式而言,兩者之間究竟有何差異,其實並沒有任何基準。同理,儘管「~( ̄▽ ̄)~」與「( ̄▽ ̄)」各自表現出了「笑著擺弄雙手」與「瞇眼張口笑」,但說到底,如果與之搭配的訊息,並沒有特別強調「手」或「手舞足蹈」的概念,選用前者及後者,都能達成一樣的效果。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更為具體、更為圖像化的「MSN表情」中。以「  」與「  」、「  」與「  」等兩組表情為例,雖然各自呈現出了「微笑」、「戴著眼鏡微笑」、「面紅耳赤」、「齜牙裂嘴」;但問題是,這兩組表情,卻又能夠被統括在「微笑」及「生氣」的概念之下。這樣一來,除非操作者特意藉由對話內容的烘托,將意義賦予給「黑框眼鏡」及「火紅臉色」,否則,就算分別加以互換使用,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對中文來說,在字義先行、字形相輔的前提之下,無論形似與否,每個方塊文字之間,原本都存在著鮮明的區隔。但,以「囧」字用法的出現為代表,視覺化操作的載體變革,卻使得這些不能自外於意義要素的線形結構,在同等於「顏文字」、「表情圖」的使用邏輯之下,被認知為某些相似且差異不明的圖像媒介。於是,隨著意義明確程度的遞減,以及字形雷同程度的遞增,對當代資訊使用者來說,雖然在書寫時,不會弄錯「大」和「小」的用法;但,對於「侯」與「候」、「戌」與「戍」、「臘」與「蠟」、「搖」與「遙」、「豉」與「鼓」等形體接近的文字,卻很容易犯下「諸候」、「戌守」、「蠟肉」、「搖控器」、「鼓汁排骨」等謬誤。

  追根究柢,形義同在的中國文字,之所以因為形義鬆動的轉向變化,而進一步發生混淆化使用的問題,原因在於視覺化操作所帶起的載體變革,使得原本必須經歷書寫、結字才能獲得的文字,都能因為鍵盤輸入的方式,而直接以完整的形體結構,出現成候選表單中那一個個既在的選項。由於使用方式從運筆變作挑選,因此,在當代資訊使用者眼中,中文字的存在,其實與圖45中,由文書處理程式、即時通訊程式所提供的符號表、工具列、選項欄裡,那些各有線形、各成結構的圖示化物件,並沒有太大區別。


圖45 視覺化操作暨形狀選單擇用概念示意圖
圖片來源:系統截圖/本研究整理

  如圖46所示,由於學校語音教育、日常口說語音與電腦預設注音之間,向來有其程度不等的落差;因此,執行打字行為時,在拼音與表列之間尋找所需要的「形狀」,是極為常見的情形。例如「坊」字在教育部的定制裡,應以「ㄈㄤ」為正音;但實際使用上,對於「街坊鄰居」一詞的口說,卻又大多以「ㄈㄤˇ」為發音。這樣的差距,使得依賴注音作為主要輸入方式的多數電腦使用者,時而必須面對四聲發音所各自形成的文字選單,逐一進行篩汰及摘取的處理。


圖46 注音輸入法選單與文字使用邏輯示意圖
圖片來源:系統截圖/本研究整理


  依舊如同圖43所示,在傳統資訊使用者眼中,長久以來,經由書寫與記誦而形成的認知思維,令他們面對連串文字選單時,雖然同樣經由視覺進行選取操作;但所有確認、剔除的處理行為,卻終究是一種義形同在、立基於意義要素的選擇邏輯。然而,對書寫基礎並不穩固,甚至更長期浸淫於視覺操作模式的當代資訊使用者來說,這般本該以形帶義、以義輔形的認知及使用素養,卻不斷在具體化、象徵化、圖像化及單位選項化的過程中,令他們逐漸脫落於文字意義的辨認,終至慣性於圖示及選單的擇用,僅以形狀進行圖像式的辨認。


圖43 中國文字構成要素與當代資訊轉向認知概念示意圖
圖片來源:本研究整理

  就脈絡而言,文字雖然由線條所構成,具有同質於符號的基礎;但,卻因為明確也強力的意義對架,而超越於符號的認知範疇,無論加以長短、比例等外形變化,也不容易發生混淆。相對於十字形符號,一旦改變粗細或比例,就可能連結至宗教、醫療、數學概念的浮動,不僅拼音文字的使用,不會因為「A」與「A」的差別,而影響發音的依據;以中文而言,即使出現「中」與「中」的形變,也不會造成意義的錯置。只不過,這樣一種穩定的形義系統,卻因為資訊認知方式的改變,而發生了嚴重的動搖。

  在圖像式的使用邏輯之下,緊接著形近字而發生謬誤的問題,便是同音字的錯選及錯用。一如前述所言,隨著意義明確度的降低,字形雷同度越高的文字,將相對容易出現混淆;同理,一旦意義明確度無法確保,因為發音相同而並列在選單當中的文字,在當代資訊使用者眼中,其用以區隔或選擇的基準,便更加撲朔迷離。再加上「新注音輸入法」的發明,藉由電腦自行運算選字的功能,又省去了相當質量的選擇過程;如此一來,以中文使用而言,除非原先深諳並敏感於字形、字義的結合因由,否則,在圖像思維所潛伏、循環的替代邏輯之下,以「追根究柢」之於「追根究底」為例,一系列同音異字的誤用與積非成是,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圖47 注音輸入法與同音謬誤示意圖
圖片來源:系統截圖/本研究整理


.替代化

  另一方面,視覺化操作所造成的影響,也可以在俗稱「火星文」的表達方式上看出彷彿替代般的轉變。所謂「火星文」,指的是一種流行於網路次文化世界,為青少年等年輕的當代資訊使用族群所愛用的語言型態。除了文法甚異於一般正常書面行文,其中對於中文字和注音符號、英文字母、數字、顏文字等另系統元素,以及諧音、方言、代稱、流行語、外來語等各類語種的混用,更是一大特徵。

  從載體變革與視覺化操作的角度來看,「火星文」所體現的替代化效應,在於即時通訊軟體出現以後,「以文字進行口語談天」的新行為模式,使得原本只歸屬於書面行文的文字,被用成了替代口語的意義媒介。儘管,清人黃遵憲曾以「我手寫我口」之言,盡述推行白話文與改革媚古思維的主張;但事實是,礙於
紙筆書寫的效率限制,即便只是希望藉由語文形式的改變,令文謅謅的行文方式,調整得更接近真實人世,箇中書速與話速、寫速與讀速的落差,終究,有其無法全然跨越的鴻溝。

  電腦設備、鍵盤及其輸入功能的問世,使得人類以文字產生意義內容的速率,獲得了飛躍的提升。尤其以中文而言,相對於紙筆書寫,即便只以「注音輸入法」為例,對熟悉按鍵及字元位置的使用者來說,針對文章篇幅與字型複雜程度所節省的時間比率,便足以體現明顯的差距。而這樣的基礎,也使得口語說話和書面行文,有了相互重合的接點。

  從結果來看,即時通訊軟體的出現,除了使得尚不便利於「即時交談」用途的電子郵件系統,反倒在使用者轉而改換工具的同時,變相保留了「書信」體例的形式與概念;及至icq問世, MSN、Yahoo即時通、Skype等同類型程式的流行與普及,則形同藉由遠距互動與無時差對談的實現,塑造出了以文字為載體,卻根源於口語思維的表達模式。以此為開端,不僅存在於口語系統的聲音趣味、代稱趣味,散衍成了方言、諧音、注音、字母、外來語等各種方式的代用;除此之外,在即時通訊的前提之下,交談狀態對於通訊速度、語氣凸顯的需求,也同時交錯於前述所提及的形、音謬誤,結合了鍵盤打字方式所造成的影響,令注音代用、顏文字混用、表情配用的情形節節升高。

圖48 火星文相關整理表
圖片來源:《聯合報》:〈什麼是火星文? orz登上維基百科〉(2006年1月23日,梁玉方報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