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二十日,醬燉鑲黃瓜與蕃婆燒豆腐




  颱風走了,情人節來了。在這個到處都斷垣殘壁、樹折屋倒、水漫門階、閃光四起、生靈塗炭的日子裡,偷閒了好幾天的阿鳥,終於又再次走進了廚房。今天要煮什麼呢?拿起我的好搭檔 ─ 鍋、鏟與菜刀,我想,咱們就來挑戰一下比較費事的功夫菜好了!畢竟這道料理的藍圖,其實早在我閃到腰以前就已經想好了嘛!XD



  在材料方面,今天午餐的這道「醬燉鑲黃瓜」,顧名思義,要先準備好一條大黃瓜(刺瓜),並且在洗淨、削皮之後,切成稍具厚度的圓筒狀,挖芯備用。接著將一顆馬齡薯切成細丁,仿傚之前製作春捲的方式,進鍋蒸熟;不過不同的是,今天在將馬齡薯丁放進鍋裡之前,還要再依序加入少許的食鹽、大黃瓜丁、玉米碎粒(將玉米粒切成碎塊)以及青椒丁。鍋內蒸製的火力與時間,大致控制在水滾以後,以中火續行20分鐘以上。等到確定上述食材已然逐一受熱、通透,才能夠開始進行下一道手續 ─「磨泥」。



【哈,真是如假包換的「空空洞洞」咧!XD】




【為了避免搶味與不對味,今天只放鹽巴,不用胡椒喔!】


  在磨泥之前,為了增加薯泥的口感、滋味的層次與紮實,在此還要再下一個小功夫。那就是將好久不見的潤餅皮,在切成長條、蒸透以後下鍋油炸,此間依照手中食材的不同,也可以像阿鳥一樣,將不小心買太多,吃不完的麵包切成小塊,一併以熱油進行酥炸,起鍋之後,再將取出的條(塊)狀炸物瀝去餘油,然後切成碎屑,攙入馬齡薯泥中混合研磨。



【炸過之後,很多食材會蹦出新用途喔!】




【手工薯泥,月鳥齋誠心之作!】


  做好了事前準備,重頭戲要陸續登場啦!首先,咱們要先拿出一枝牙籤,沿著邊緣與環壁,將切好的黃瓜筒戳洞。此舉的用意,在於讓它更容易在後續的調理過程中受熱、入味,而之所以稱之為重頭戲,最大的原因,在於短短的牙籤,戳入黃瓜以後其實非常難拔!對必然會越來越痛的手指而言,簡直就是重勞動啊...... ~"~

  重頭戲之二,便是填充啦!將磨好的馬齡薯泥(其實是複合材料泥)一一裹塞至黃瓜筒中央的空位之中,為了避免加熱後膨脹的程度,會令內餡過度潰堤、破壞美觀,因此此間填塞薯泥的份量,平放來看,最多只能隱約高於黃瓜壁的表面水平線。不過必須強調的是,如果餡量不夠,在後續的料理過程中,同樣也會容易發生餡料脫落、內外分離的問題,所以就這道「填充」手續的拿捏來說,過猶不及,在在都得特別小心!



【看起來還挺像回事的耶!XD】


  美美的塞好了黃瓜,緊接著的步驟,是將之下鍋蒸熟。由於黃瓜本身頗有厚度,因此鍋中以中大火蒸製的時間,原則上不要短於30分鐘。蒸製手續的是否到位,影響的是調味與醬汁的進一步處理,是否能夠將味道順利的沁入瓜體之中。所以在不把黃瓜蒸到爛掉、蒸到不堪燉煮的前提之下,就算將蒸製的時間拉長到一個鐘頭,其實也都無可厚非。以今天來說,阿鳥蒸黃瓜的時間大概是30~40分鐘,再加上後續的燉煮加熱,雖然就結果來說,外軟、內韌、滑潤、多汁的口感,確實已經足以令人(鳥媽)讚不絕口;但是距離鳥仔腦海中描繪的情景 ─ 「筷夾可裂」的柔軟度,似乎還差個20分鐘左右的炊蒸。

  最後一道手續是調味,也就是醬汁的製作,以及透過「燉」(你要講煨也可以啦......)的方式,使瓜盅本身得以入味。在味料方面,首先揀出幾葉九層塔(注意!真的只能用數片葉子!因為九層塔味道太重,過多可會搶味喔!)與少許紅蘿蔔,洗淨以後切碎備用。接著起鍋熱油,攙入食鹽,待油熱之後,以紅蘿蔔和九層塔進行爆香,待紅蘿蔔漸呈焦黃以後,轉至中火,隨即倒入略多於1/2量米杯的萬家香和風沙拉醬、1又1/2老人茶杯的醬油膏,稍事拌炒以後攙水(約1又1/2量米杯)拌勻,然後再轉至中大火,依序放入冰糖(數小粒)、烏醋(1/2老人茶杯)、醬油(約2~3瓶蓋),並且放進黃瓜一併燉煮。此間因為黃瓜表面不易吃水(浸到醬汁),所以必須不時撩撥湯汁,使之覆蓋瓜盅表面,等到以中火將水份收乾至原先2~3成之時,料理就算完成囉!



【真的還蠻像回事的!XD】


---------------------------------------------- 這是一條進入晚餐時間的分隔線 --------------------------------------------------


  至於晚餐,因為中午那道「薯泥鑲瓜」(← 感謝青小鳥同學提供命名!)實在有點費時費功,所以儘管好吃到鳥媽一再稱許,但是晚餐的菜色,阿鳥卻早已打定主意要輕鬆一點。既然如此,那就來個下飯的菜吧!最好再帶有一點微嗆的刺激,藉以催促出令人想要扒飯的食欲...... 阿咧,冰箱有豆腐!? 呵呵,那還等什麼呢?鳥式麻婆,等著上菜吧!XD

  雖然講了要做麻婆豆腐,不過阿鳥回頭看了看,受到草食前提的影響,此時手邊不僅沒有絞肉,甚至就連其他要嗆出麻婆味道的材料,也大都因為「不能用」或是「沒買」這兩個問題,而出現的零零落落、七七八八...... 這樣吧!雖然沒辦法做到麻,不過咱們起碼可以有辣;雖然有許多必要的配料不能用,然而翻翻冰箱,卻也還是找得出兩顆與豆腐很是對味的蕃茄,既然如此,那或許我們就別做正統的麻婆豆腐好了!東拼西湊一下,不麻卻有蕃茄,那...... 來個「蕃婆豆腐」也不錯呀...... ^..^|||(謎之聲:「少在那邊自圓其說,不錯也有個錯啊!囧 」)

  ㄠ到天荒地老的「蕃婆豆腐」,首先我們要準備豆腐(廢話......)兩盒、蕃茄兩顆、潤餅皮一張、以及大約1/4棵的青椒。其中除了蕃茄要切丁備用之外,今天第二次現身的潤餅皮,將同樣要去被炸、負責配料、提味與爆香的工作,至於看起來很像只是配色用的青椒,其實也兼具了提味和增添口感的效果。



【上面那兩位同學,你們看起來很不像同一掛的...... 囧 】


  蕃茄的調理,可以參見阿鳥在第八天做義大利麵時用來做醬汁的方法,大致就是在熱油以後,以黑胡椒粒爆香,隨即將蕃茄下鍋,以中火拌炒至濃稠後起鍋備用。至於豆腐,則有一件必須要在這裡加以強調的事,那就是 ─ 「一定要先過滾水川燙!」有很多人會跑來問阿鳥,想知道為什麼他們自己弄的豆腐料理,豆腐最後一定會碎到亂七八糟、不忍上桌(像鳥媽便是一例),其中的關鍵,便是這道川燙的手續!

  翻開《妙手小廚師》,味吉陽一除了告訴我們豬排要炸兩次之外,對於的豆腐外型,同樣也用過上述的方式,以熱水來尋求韌度與強度的提升。後來無論《中華一番》、《炒翻天》或是其他知名的料理漫畫,這招每每層出不窮,不知道方法的各位小姐媽媽,請原諒阿鳥在這裡要吐槽你們一下 ─ 「誰叫你們不看漫畫,甚至還不讓小孩看漫畫呢?」看漫畫到底有沒有好處,你手中散狀的豆花與我手中塊狀的豆腐,應該已經給你最好的答案了吧!?

  川燙手法的原理,在於滾水的液狀與高溫,能夠令豆腐本身的結構,在受熱之後更為緊密。豆腐容易破,原因在於含水量高,同時分子之間各自為陣。因此透過熱水的滲透與流動,可以有效推擠出本來豆腐裡面達於飽和的水份,並且也因為外在環境溫度與壓力的一併驟升,而造成豆腐的分子結構,在受壓狀態下更趨緊密的結果。



【不經一番熱到燙,焉得豆腐不會破】


  一切就緒之後,起鍋熱油,攙入少許食鹽、切成小塊的潤餅皮酥,與約莫一大匙的岡山辣椒醬一起以中大火爆香。待鍋邊冒出油煙以後,再倒入燙好的豆腐,搖動鍋子、沿四周推炒,使之與熱油、配料拌勻,然後再轉至大火,倒進先前作好的蕃茄醬汁,依相同方式持續拌炒。待豆腐表面漸乾、微略透現茄紅以後,加入大約3/4量米杯的水,以及醬油(約三瓶蓋)、冰糖(數小粒)、白醋(約2/3老人茶杯)、烏醋(約1/2老人茶杯)、醬油膏(約1又1/2老人茶杯)、辣椒醬(約二~三大匙,可依耐辣程度調整)、和大約一指節長度的哇沙比綠芥末,並且在醬汁拌勻、沸騰以後,撒入切成碎末備用的青椒。接著只要以中火持續加熱、拌炒,等到醬汁收乾至原先2~3成的時候,在中央綴上一點綠意盎然的青椒末,一盤色澤、香氣與味道都引人食指大動的豆腐料理,便就上桌亮相啦!



【變色的豆腐,是入味的象徵!】


2 則留言:

  1. 「不經一番熱到燙,焉得豆腐不會破」→這個太好笑了,很中文系的笑點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