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十七日,雲南涼麵與鳥仔冬粉炒




  先前在聊到涼麵話題的時候,阿鳥曾經點名過許多知名的涼麵店頭,說他們其實見面不如聞名,聽起來比吃起來美味。當中講到了新店地區的老孫、蘭花亭等有名的老店,今天再多為大家介紹一攤,那就是一直都令人不太知道為什麼要把名字取得這麼邊疆的「雲南涼麵」,就口味來說,這大概是比較上得了檯面的了!



  雖然大概都是老生常談,不過涼麵這玩意兒要好吃,大概有三件事情最為重要。此間不外乎溫度的冰涼、口感的Q勁與香氣的開胃,但是儘管只是如此基本的概念與要求,能夠好好把它們做到到位的攤子,事實上卻相當少見。

  先說冰涼好了。之所以叫做「涼麵」,除了有別於傳統的湯麵、拌麵之外,顧名思義,便是希望透過這道料理特有的表現方式,讓人在吃的過程中,有所消暑、清涼的感受。或許有人會如同便利商店的業者一般愚昧,認為只要把麵放進冷藏,用拌醬的方式食用,就可以稱之為涼麵;但殊不知這個溫度的「涼」,其實並沒有這麼樣的膚淺!

  不管怎麼狡辯,「涼」跟「冰」終究是兩回事!「涼」的要意是有限度的降低物體的溫度,但效果卻不會改變對象物的本質,至於「冰」,則會因為水份凝結、體積變化而破壞物體原來的結構,造成追求低溫與久存的過程,反倒變相成為食物美味的殺手。隨著時間的累積,這兩種不同的操溫方式,將會越發在食材上出現相類似的影響,換言之,如果講得簡單一點,歷時太久的「涼」處理,就會變成把東西「冰」起來。

  之所以講這些,主要在於想談一下,究竟阿鳥所謂「真正好吃的涼麵」到底是什麼東西。相信大家都有過吃便利商店涼麵的經驗吧?不管廣告做得再好、不管請來代言的師傅多有名,事實是便利商店裡賣的涼麵,大多都因為長時間的冷藏,沒有控制好「涼(v.)麵」與「冰(v.)麵」的界線,而令消費者最後吃到的東西,差不多都是一些結球、黏在一起的條狀麵粉團。這當然是因為過長時間的低溫狀態,令麵體本身失去太多的溫度,甚至變得冷硬、軟塌,但是真正恰到好處的降溫,卻應該要能使得麵條在收縮之間變得彈牙、富咬勁,使香味在低溫狀態中得以凝聚、直探感官,由此可見,「涼麵」所追求的溫控目標 ─ 「涼」,其實壓根就不是往冷藏室裡一扔就可以了事,而是一種透過時間調節,藉以輔助、調整麵條溫度、口感、質地與整體香氣的重要基礎。

  還有一種涼麵的作法也很匪夷所思,那就是「不冷藏的涼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某些知名的店家,整天只會拿個大鋁盆,裝滿一缸子麵,蓋塊布,然後用電風扇在後(前)頭吹啊吹...... 而當你向他問起 ─ 「請問你們為什麼不把麵冰起來呢?」的時候,竟然還一副堂而皇之的告訴你:「用電扇吹就夠涼了!這麵冰不得,會破壞口感!」面對這樣的所謂老闆,我大概也只能在心裡告訴自己一聲 ─ 「涼麵不涼,也難怪孔子要感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 囧」

  姑且不論麵攤老闆是不是因為捨不得花錢買冷藏櫃,所以才用這種瞎到翻天的理由來虎爛我,他所說的觀念到底對不對,其實很值得討論!「涼麵到底該不該冰?能不能冰?」這個問題,可能比莎士比亞的「to be or not to be?」來得更是個question!如果依照阿鳥自己的理解來思考的話,我會告訴你 ─ 「既然......」


( 佛心來的小幫手:阿鳥兒閃到腰,沒辦法繼續坐著打字,只能趴著休息,所以後面的內容等明天狀況好些之後再來補上!順便提醒大家,沒事請多愛護自己的腰!就算想要伸懶腰,也要聯絡它經濟人!畢竟我們不是魯夫,是很脆弱滴...... 囧 )


------------------------------------------------- 這是一條8/18續寫的分隔線 -----------------------------------------------------


我會告訴你 ─ 「既然沒有人會想吃溶掉的冰棒,那麼涼麵為什麼不需要冷藏降溫?」每種食物都有它最適合食用的狀態,而如何調理、創作、維持住這種狀態的呈現,才是真正可以看出一個廚師手腕如何的地方。就像如何才能泡出一碗好吃又不爛的泡麵,箇中時間與水溫的拿捏,在在都是為了將之導向最完美的形態。既然如此,在瞭解了涼麵的涼到底意義何在、有什麼效果之後,那位還停留在工業電扇時代的老闆啊...... 快點回歸正道吧!

  雖然已經談了很多,不過其實也才講了三大要素的第一點而已。這大概也可以看出在阿鳥的心目中,涼麵的溫度真的很重要!至於其他像是Q勁與香氣之類的要素,最大的問題,則是在於這盤所謂的涼麵,到底有沒有站在食用者的角度來製作。口感的部分先前已經有所提及,這裡就先pass了。不過對於香氣的思考卻不得不再拿出來講一下,因為我想應該大家都吃過,有種涼麵,帶著濃重的油膩感、油脂味、不醇卻厚重的芝麻濁氣、以及黏到化不開的氣息及口感......

  除了涼之外,涼麵如果不香,想當然爾,並無法引起食者的食欲。不過這裡卻時常會出現迷思,那就是「醬純則香、香則美味」。醬純無疑是件好事,但是純的醬會不會真的很香,卻倒也不見得如此!現在比較常見的兩種醬料,大致可以分為有添加與無添加兩種。前者會攙入醬油、醋、蒜汁等東西,後者則只要追求醬體的單一純粹,認為這樣可以導出香醇的結果。我必須說,在阿鳥的認定之中,這種極盡追求所謂單一原料的作法,其實大多只是一種店家或廚師的自我滿足,是種話題或標榜對象的噱頭,並沒有真正掌握到香、味二者對涼麵的重要!

  香氣必須帶有某種程度的刺激性才能開胃,只有所謂的「香」或「醇」,根本是完全不夠的!再加上過於濃稠、醇厚的醬料,往往只會帶給食用者超過負荷的嗅、味體驗,就如同長時間呼吸過濃的香水會令人感到頭暈那樣,這種適得其反的結果,不啻也在在說明了,一昧追求涼麵醬料素材純粹的觀念,其實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



【透著清涼,在香、味、口感上都表現不俗的雲南涼麵。雖然美味程度不及淡水的木瓜絲涼麵,但卻已經足以呼應阿鳥對於涼麵的想法了!】




【攪拌均勻,也是有著發揮香氣、調整溫度、使麵條入味等意義的重要步驟唷!】


---------------------------------------------- 這是一條進入晚餐時間的分隔線 --------------------------------------------------


  這一天的晚餐,阿鳥決定挑戰一樣自己從來沒做過的料理,那就是「炒冬粉」。一般來說,我們比較熟悉的冬粉吃法,大多是湯煮式的型式,不過因為受到了隔壁鄰居婆婆的感召,阿鳥這才想到,原來除了米粉,冬粉也可以用炒的呀!嗯,事不宜遲!趕快來試!

  阿鳥牌冬粉炒,在材料方面,大致要準備冬粉、紅蘿蔔、西洋芹、杏鮑菇和青椒。杏鮑菇當然要像之前用的時候一樣 ─ 先用和水調勻的辣椒醬、醬油、烏醋、冰糖及醬油膏先醃過,至於冬粉雖然因為怕黏著,所以要最近才能處理,不過它不煮過不能用來炒這回事,應該就不用我再說了吧!XD



【不太能想像炒出來會變什麼樣的一堆傢伙......】


  跟之前做菜的程序相同,杏鮑菇同學因為在熟透以前都會帶有一股生蔬味,所以在開始炒冬粉以前,它需要事先與少許的食鹽、醬油、醬油膏、冰糖、烏醋做朋友,經過獨立的熱炒處理,等到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起鍋熱油吧!同伴們,重頭戲要開始囉!

  一開始先以食鹽、紅蘿蔔爆香,等到紅蘿蔔差不多焦黃之後,在依序放入西洋芹和新之助最討厭的青椒,加以來回拌炒。此時要再加入一個同時具有味料與食材功能,能夠整合所以氣味與口感的秘密武器,那就是開罐金黃、入口清甜的「玉米粒」。在阿鳥的觀念之中,雖然手頭所使用的東西,大致可以分成「食材」與「調味料」兩種,不過就像豆豉、大蒜這些辛香料的應用概念一樣,有許多調理過後仍然會存在、可以拿來吃的東西,其實同時也有調整味道的效果。以玉米為例,雖然它主要會被當做食材,不過因為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香氣,清香卻也濃重,所以在「味壓味則成主味」的調味原則之下,適度的運用這股氣味,著實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火車頭效應。再加上經過熱炒的過程,玉米又無疑將與醬油極之對味,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選擇玉米當作今天決定味道的要角,想來是應該無可厚非的了!

  當鍋中食材差不多達於7~8成熟的時候,便可以轉至大火,將先前煮好備用的冬粉下鍋拌炒了。冬粉下鍋以後,此間再依序加入先前炒好的杏鮑菇、醬油(約3瓶蓋)、醬油膏(約2老人茶杯)、烏醋(約1老人茶杯)、輕食醬(約2老人茶杯)等調味料,最後再倒入約莫1/2~2/3量米杯的清水,以免冬粉因為吸水性甚強,造成調味不易均勻,甚至容易自底部開始黏鍋的情況。等到水份差不多拌炒到吸乾,冬粉看起來QQ軟軟,因吸收味料而完成上色之後,一大盤賣相不賴的熱炒冬粉,就可以上桌燙嘴囉!XD



【這才叫晶瑩剔透啦!】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