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恐怖的稿威 ─ 自傳‧童年篇
一、 學歷與經歷
(一) 童年
孩提時代,因為體質比較虛弱、很容易生病,所以我出現在學校裡的時間,其實一直都比一般的小孩要少上許多。還記得唸國小時,曾經因為感冒、不斷的高燒而併發了肺炎,最後在醫院住了將近一整個月,因此當我比大家晚一個星期才回到新學期的時候,班上有位插班就讀的轉學生,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我這個同班同學,還以為自己多了一個新來的夥伴。
國中以前的生活,我總習慣將它稱之為白色生活。如此稱呼的意義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為相對於其他小孩多采多姿的童年,每每只能待在家裡做室内活動的我,似乎並沒有什麼太深刻、鮮明的兒時回憶,而且也缺少陽光到彷彿有些蒼白;再加上白色又是醫院裡最常出現的顏色,無論醫師袍、針筒、病床、櫃台、藥袋、藥錠或是護士的褲子與鞋子,總是伴隨著淡淡的消毒水味,就這樣形成一個同時最安全與最不安全、最乾淨與最不乾淨、最明亮與最黑暗的詭異空間,因此穿梭其間、對於這一切的莫名熟悉,自然也就令我將這些接踵而來的白色事物,重疊了自己小時候的印象。
對一個小孩來說,病中的生活是很無趣的。不但一切會令自己流汗、著涼的戶外活動都一概禁止,而且在父母親每天忙碌、奔波於公司、客戶的情況之下,長時間習慣於獨處、脫離了團體互動的成長模式,現在想想,的確也很容易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所幸,小時候這段較為封閉的生活,除了養成了我現在不大喜歡出遠門的個性之外,嚴格來說,其實仍舊帶給我許多利大於弊的受用與幫助。
雖然醫院是個會讓小孩害怕的地方,不過再恐怖的事物,也經不起一再的重覆。我曾經在住院的狀態下玩過立雞蛋、吃過月餅也領過壓歲錢,所以跟其他看診間外,往往會因為焦躁、恐懼而嚎啕大哭、死命掙扎的孩子相比,可以自在地與醫生、護士談天、嬉笑的我,其實很早就已經把醫院這種特殊的地方,下意識地當成了難得的遊樂場。
由於每件事都顯得十分新鮮,因此待在醫院的時候,我總是很仔細的偷看著其他人的一舉一動。我發現雖然是在同一棟建築物裡,但這裡的每個人,卻幾乎都在做著完全不同的事。有的人排隊太久,躺在椅子上睡了、過號了;有的人因為一直暈眩、嘔吐,最後無助的哭了出來;有些媽媽抱著手中的嬰兒,很著急的邊哭邊跟護士講他的病徵;更有些老人不知道為什麼,開了門就對著裡面的醫生護士大吼大叫…… 從抓著媽媽問這問那,一直到後來嚐試瞪大眼睛,透過周遭的訊息來解決自己的疑惑,現在回想起來,我後來在面對事物、面對問題的時候,之所以總是習慣觀察,而且也總是能夠專注思考、仔細分析,進而多方理出頭緒的原因,老是待在家裡所累積的好奇心,以及上述這些從小時候就一再刺激著我,平時難得一見的各種情境,或許,也就真的有它無形之中的養成功勞了!
住院的日子,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幸好當時有線電視還不發達,因此無論文字或是圖畫,拿在手中的刊物,總是比電視螢幕裡頭,那些報新聞或賣東西的節目要有趣許多。於是,從《成語故事》、《中國民間故事》、《音樂家的故事》這些兒童讀物開始,我慢慢發現隱藏在「文字」的存在背後,那股既強大,同時又極之引人入勝的魔力。原來在不能外出的情況下,還有別的管道,可以讓我碰見許許多多過去所不知道的人事物、可以讓我發現各種以前想都沒想過的東西,後來我對於文學與創作的喜愛,相信也是從這個時候就已經奠下了基礎。
不止新奇與趣味,透過閱讀與文字,我初次體會到,這世上其實有些東西是講也講不清楚,但寫卻可以將之概括表達的。例如自己跟媽媽講一件事,可能說破了嘴也還是形容得亂糟糟,但童話書在講故事的時候,卻很容易就能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不禁令我越讀,就越覺得文字實在是種神奇的東西。不管是讀到書中人物被陷害、屬於他的東西被奪走時,當下就同等出現在自己心中的難受;或是相對於故事中的場景描述,而後逐漸在自己腦海裡符現出來的某些畫面,作為一個讀者,這是我從而認識,以及開發自己感受能力的起點。我不知道如果在一般的情況下,跟其他小孩子一起學習閱讀操作的自己,還能不能夠如此深刻地觸碰到文字內裡所挾帶的強大蘊藏,進而與它結緣至今;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份時間都處於安定與靜止狀態的病房,涼涼的空氣與沒事做的心情,總是讓我可以很悠遊的沉浸在想像之中。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