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一點真心
回了朋友一篇討論,題目叫做〈什麼是寂寞〉。因為覺得寫出了心裡一直在思考的某些事,所以也貼了一份回自己家。我有空會把它修成不看友文也可以100%順暢的狀況,目前就先這樣吧......
================================================
這種感受,我個人通常將它稱為疏離感。曾經在熱鬧的氣氛中突然覺得自己很孤單,就像突然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冷眼旁觀,這時才會發現,原來人類與生命的本質真的只是孤獨。
什麼時候會覺得孤獨呢?失意的時候、快樂沒人分享的時候、還是猛然認清,原來世界上沒有人能真正瞭解另一個人的時候?當所有人都以圓滑、和諧做為與人相處的前提,諷刺的是,其實反倒讓人與人的關係漸行漸遠。我是一個很不喜歡與人起衝突的人,但糟糕的是,對於與自己親近的人,我卻從來不會客氣於表現自己的情緒。儘管客觀來說,這可能是個再荒謬也沒有的本末倒置,但回頭想想,這卻又是那麼樣的符合了人性。
「他只是朋友,沒關係,忍一忍就過去了!」、「他這個人就是這樣,沒關係,他沒有惡意。」為了順應大環境的生態、保持人際關係的和平及不僵化,人們總會極其自然的為與自己交遊的人找藉口。這或許能讓自己比較容易接受限狀,但弔詭的是,卻又反過來形成了自己的不悅,然後進一步令彼此之間難有深刻的往來。這就是柏恩之所以有所感悟的原因,講句玩笑話,這大概也是政客最容易碰到的問題吧~(哈,鼻要打我~ :P)
那,又為什麼對家人與另一半發脾氣會符合於人性呢?人類,其實都有對於被瞭解的渴望。不過因為人際的原則讓我們不能對泛稱為朋友的外人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因此渴求被瞭解、希望被認同與體貼的要求對象,自然就只剩下家人與親近的人了。
「全世界就你離我最近,為什麼連你都不瞭解我?」、「我們不是為了這件事起了很多次爭執了?為什麼你還是不明白我的感受?」、「為什麼你不能多站在我的角度替我想想?」、「為什麼明明是最親近的人,但相處起來你卻一點不體貼,不曾出現過讓我覺得溫暖的舉動?」黑木瞳在先前播畢的《夫婦》日劇中,近乎歇斯底里的對丈夫說:「我不想當兩個人在一起卻比一個人獨處時還來得寂寞的夫妻。」我想這句話或多或少已經點出了上面那些問題的解答,很無奈的,人類總是太在無意之間以自我為中心,然後,同時又太笨拙於讓別人瞭解自己。
換個角度看,我其實不認為這件事有什麼明顯的受害者與加害者。會希望親近的人瞭解自己、回應體貼可說是人之常情,但反過來說,對方難道不也一樣嗎?於是期待因為相互的牴觸而落空,取而代之的,自然就是雙倍於原先的空虛與怨懟了。
就像柏恩講的:想要瞭解對方,得先設法讓自己的訊息能清楚傳達。不過我不太喜歡將事情的調性拉高,回歸實際,在真的知道怎麼以整體生命來感受之前,文字與語言還是必須要透過的方式。是的,我講的是溝通。雖然莊子跟禪宗都告訴我們語言不可信,但事實是既生為人,你還是得透過語言與文字才能和其他人溝通。除非某天你確定大家都能像《七龍珠》一樣,用氣來感受彼此的存在與差別,但就算如此,你充其量也只能知道對方是不是還活著,並無關於情緒與內心的想法。孩子,還是用講的吧...... =..=
人類溝通最大的問題,通常是溝通溝通,其實只是想把對方腦裡的溝渠給挖通。不太在乎別人想告訴自己的到底是什麼,心裡盤算的,總是該怎樣讓對方知道自己想的是什麼。這種「是溝通還是說服」的問題,講到底,大概比陳水扁到底A了多少錢還要難以釐清。畢竟我們無法全然判斷一件事究竟誰比較合理,所謂清官難斷,講的大概就是這種永遠無解的困難。Fine~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講了這麼多,真正有用的東西其實還是老生常談。不外乎「多為別人想」能讓生活過得更好,這個道理早在N年前優客李林就唱成了歌。我們的確不否認將心比心能讓一切變得美好,但問題是:「為什麼一直做不到?」這個問題的官方回答是人性本就自私,所以要以他人的利益為優先,無疑是緣木求魚。我也相信人性本惡,畢竟連嬰兒都會為了食物而排除異己。但如果是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多為別人想」,我認為,那其實只是因為自己本身的懶惰與不溫柔。
人有沒有可能處處對別人體貼與熱情,看到子純的待人,我覺得人類應該還有希望。人與人的距離其實不是不能拉近,重點只是有沒有去做、甘不甘願做、以及用什麼心態去做。與子純相處,一片叫做熱忱的東西會動不動就朝你襲來。而當你被真誠與熱情的態度所覆蓋,其實,很少有人能不讓自己的心也變得柔軟。大家都曾收過市公所送來的春聯或賀年,但為什麼我們不會真的覺得感動?學校也常送你一本鑲滿了廣告的記事本,但應該不會有人告訴我,說他曾為這份禮物熱淚盈眶。於是我們瞭解,所謂的溫暖,光只有付出其實還不夠。更精準的說,人與人之間的感動,其實更在於那份真心與熱誠的感覺。既是如此,溝通、戀愛、親情、友情又有什麼不同呢?
想讓自己不寂寞,或許應該先讓別人覺得不寂寞。想讓對方瞭解自己的內心,或許我們就該先試著瞭解對方真正的想法。人與人的相處常會有許多莫名的害怕與恐懼,例如因為擔心得罪別人,所以嘴裡說的往往不是真心話。我們能夠怪這個人想太多嗎?也許可以,但仔細想想,這難道不正是大家所一直在追求的圓融與做人嗎?呵,諷刺的背後,往往同時也正是所謂的可悲......
如果能先由衷給出某種安全感,讓對方知道,眼前的人不是只能說表面話的朋友,那麼往後的相處,自然便能除去彼此之間的隔閡。有時我們不見得真能做到將心比心,但在鑽研如何精準替別人著想之前,打開心防,或許是個挑戰自己的好開始。自我保護是人的天性,尤其現在這個社會,的確不能要求大家白癡似的對每個人都真心親切。難道詐騙集團的哭訴我們也要跟著掉淚嗎?時代環境如此,人們確實需要某些情感上的武裝。不過...... 就偷渡一點真心吧!脫掉一點盔甲,然後少一點自私。或許有可能受到傷害,但最起碼,不要讓自己為了利益而傷害別人。如果還想要更多的東西,那,就只能勇敢的選擇付出了!勇於挑戰自己,無論是恐懼、防備、或是自私的心。武俠小說的師父總說著人類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回頭想想,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關鍵其實也正是如此吧~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