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BLOG傳說‧十四日目‧麥格黑啤酒】




  提起黑啤酒,或許有些人跟我一樣,心中馬上會出現「麥格」這個名字。因為它應該可以算是台灣第一款在普遍通路打下市場的黑啤酒,因此對一些只在超商或賣場通路裡買啤酒的酒客來說,只要提到黑啤酒,那就九成是非麥格莫屬了!



  黑啤酒與一般啤酒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將麥子經過了烘焙的手續。就像米烤過的顏色會變深一樣,所謂的「黑」啤酒,也正是因為這樣過程而產生不同的顏色。從味道上來看,因為經過烘焙,所以黑啤酒的口味普遍較重。同時氣味也會與一般的啤酒產生差距,此點特徵下文將以麥格舉例敘述,在此就不贅言了。


  在啤酒資料方面,麥格的酒精濃度大幅提升到5.6度,雖然我到現在都沒真正查到「黑啤酒濃度都較高」的具體證明,但就經驗法則來看,目前喝過的黑啤酒卻大都的確比4.5度來得高...... 製造商方面,之前討論雪山啤酒時那謎樣的「Busch」,這次出現的地方是「製造公司」的欄位(請參看上圖)。根據友人提供的資訊,這個「Busch」似乎是個人名,而且是個啤酒工業的相關人員、後來甚至自己開了啤酒工廠。也就是說,如果這條情報所言不虛,那這個字典裡找不到的單字為什麼會出現在廠商欄,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真要說起來,麥格可以算是一款我相當熟悉的啤酒!從還沒換包裝的時候就養成了喝它的興趣,其時間,最早大概也能上推到我的高中時期吧?當時不知為什麼著魔似的覺得它很好喝、喜歡上它的味道跟口感,或許是因為還不熟悉生啤之類的口味吧?現在想想,從高中就能喜歡這種現在反而少碰的重口味,當時的我還真猛啊!=..= 


 ◎ 香 ◎

  麥格的香氣以濃重為特色,除了飲用當下的體會明顯之外,下喉以後,亦會紮實的迴盪在鼻腔與喉頭之間。同時因為黑啤酒的麥芽都經過程度不等的烘焙,所以就香味的表現來說,也自然包含了一種烘烤過的香味。雖然因為手法的不同,使得各家黑啤酒會在味道上出現些許差異,但大抵來說,卻還是能用一種所謂「炭燒」的感覺將其籠統概括。一如喝咖啡時對「炭燒」這回事的體驗,黑啤酒的獨特酒香,其實便是一種混合了酒香、麥香與炭燒香的複合香氣。


 ◎ 甘 & 苦 ◎

  在酒苦方面,麥格的回苦,有種會在苦味尾聲及時煞車的「打住」感。也就是種將酒苦聚合在舌根位置短暫爆發,而後又及時抑止其持續延展的味覺過程,因為這樣的特性,所以麥格儘管口味偏重,但卻由於重的是「酒質」而非「酒苦」,所以自然不會是款有濃烈苦味在口中肆虐的啤酒。

  必須補充說明的是: 在都帶有某種「中斷」感的前提下,「打住」之所以有別於昨天密州特選的「隱而不發」與「中止」,原因在於無論入口或苦味變化,麥格產生的味覺經驗,始終因為具備了「回」這樣的時差效果,而勉強能算是一段定義上完整的回苦過程。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一種「完成度」的反應差異,「具體而微」與「嘎然輒止」這兩句話,其實便是此兩款啤酒在飲用差別的最佳寫照。

  至於回甘,雖說麥格酒質本就清甜、大可不必仰賴「虛擬甘甜」的手法產生甘香,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因為濃重的口味,而在回喉時造成令甘香更覺明顯存在的味覺反差!就彷彿是朵得到綠葉襯托的紅花一般,「迅苦」、「濃香」等有利條件令麥格的回甘瞬間加分,並在映照與整合以後,成為一款在鼻喉間濃算出甘香的啤酒。


 ◎ 酒精存在感 ◎

  也許是因為5.6度的酒精含量,麥格的酒精氣息,明顯較他款啤酒多出幾絲。雖說濃重的烘焙香氣時而令它不易被飲用者發現,但若以鼻腔刻意吐氣的方式來體會,其實依舊不難區分炭燒與酒精在刺激氣味上的不同表現。主要在於「尖銳程度」的不同,與炭燒那濃重又無法細部活躍的「整沱」感相比,酒精由於氣味的穿透力較強,因此表現在鼻腔的刺激頻率與銳利感也較高!


  回想高中喜歡麥格的原因,其實主要是因為覺得它跟燒烤很搭。於是才養成了喝麥格的習慣,但說到底,我好像從來沒有今天這樣單獨且仔細的喝過。從味道上來分析,麥格因為本身黑啤酒的特性,所以無論味道或香氣,它其實都呈現出了一種厚重的口感。但質量的紮實卻令它產生「單喝較難順口」的盲點,所以與重口味的食物搭配,的確可說是種合理的喝法!這樣不僅能藉食物的味道抵消口中負壓,同時因為苦味可以解膩,所以七除八扣、反而更能凸顯啤酒本身的清甜!這樣說來...... 當初一喝到麥格就想念起燒烤味道的阿鳥我,也實在是從小就愛吃、貪吃,但卻又懂吃得有點欠揍了啊...... ^..^|||


 p.s: 麥格的泡沫不多,以平均來說大概只有中下的程度。同時它的消解速度也不慢,所以感覺起來有種泡沫不是很重要的感覺。本來就是嘛...... 泡泡有什麼好喝的...... @..@


 p.s2: 以新苦出現的時間來說,如果不是我的錯覺,我覺得麥格的閒置變苦過程,似乎有種「分段」的特性。意思就是它會在某段時間之後出現第一波新苦,但因為隨即停止,所以當飲用者再想回頭尋找的時候,會受限在味覺的已經適應而不易察覺。再加上它從第一波到第二波新苦的間隔很長,所以整體來看,反倒令人產生一種不會變苦的感覺!

  以時間來看,今天我首次察覺新苦的時間約在開瓶飲用的3分鐘之後,但馬上便陷入長考,因為苦味稍縱即逝、甚至讓人懷疑是不是真的存在。直到第二次新苦出現,此時閒置時總計已達大約10分鐘左右,由此可知,第一次與第二次新苦之間的間隔大約是6分鐘。

  儘管能夠推算出以上的數據,但說實話,我自己對這個假設也還抱持著半信半疑的心情。畢竟不太相信有啤酒能以「分段且不同速率」的方式變苦,所以雖然我的確體會到了貨真價實的第一份新苦,甚至在筆記上寫了「新苦很快」四字,但因為這樣的變化過程實在太過離奇,所以我目前仍在思考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5 則留言:

  1. Anheuser-Busch是全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
    旗下最有名的啤酒就是百威
    還有你充滿疑惑的雪山啤酒
    外加今天的麥格黑啤酒

    回覆刪除
  2. Anheuser-Busch是全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
    然後產的啤酒90%以上都很難喝
    不是像喝尿 就像沖淡的尿
    Miller也很糟糕
    Coors 也很慘
    Corona 更慘

    台啤比他們好喝多了
    -----------
    雖然台啤我也覺的像 麥子+ 米糖漿 +水

    回覆刪除
  3. 好久不見啦

    找一天出來喝啤酒 唱首歌囉

    好久沒聽到你唱歌了

    也想看看滿面春風的你囉

    回覆刪除
  4. 什麼? 樓上竟然是嗯嗯 ?(大驚!!!)
    我也是千百個不願意啊!超想"同時見到"鵬與嗯的~

    回覆刪除
  5. 我也來湊熱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