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1◎ 不吃宵夜 & 千字漫畫短評 ─ 《女媧‧JOKER》part.2

女媧2.JPG


  讓我們從以下這段文字,開始進入《女媧‧JOKER》這部作品的重頭戲:
  
   所謂「儒」,究竟為何物?
   遠在太古時代,人類的眼睛不能視物,與鬼神怪物一起生活著。
   接著出現了能看見不可視之物,
   並以詛咒、祭祝等方式與其交涉的巫者。
   這就是「儒」,透過「儒」道,
   人、鬼、神之間的秩序得以調和,這就是「禮」。

   生為「原儒」的創始者,並開創此一著名哲學的,是先聖孔子。
   但支撐著漢朝達400年的「儒學」這棵大樹,
   樹幹內卻已然腐朽,成為愚夫們追求顯赫的工具。
   「禮」既已衰,世道便亂。



  水鏡先生 ── 司馬徽,在故事中,以一名「儒士」的身份,說了上述這段話。乍看之下,這段文字相當荒謬、怪誕,畢竟「太古時,人類目不能視」這件事,本身便甚為可議;更且,一旦照這個邏輯推衍下去,華人世界所謂「至聖先師」的孔老夫子,豈不成了某種如同「大巫師」般的存在?只不過,這篇故事有趣的地方便在於,隨著劇情與敘述的越漸深入,讀者們便會發現,如果撇去此間與「客觀事實」有所相左的部分,只就「概念」而論,「儒」如「巫」之間,似乎卻又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一切的分歧,自當在於「禮」的存在。自從周公制禮作樂以來,無庸置疑,華人世界出現了一套完整而詳密的「制度」概念。透過「禮」,一切人、事、物,盡皆被規制並要求「各安其所」,於是成立了「秩序」,建立了「穩定」的「系統」,然後產生了「禮節」,進而擴展成「倫理」的思維。所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那麼,「樂」呢?包括我國在內,許多民族最早產生「音樂」的理由,除了「勞動時的呻哦」、「遊戲時的吟喝」之外,更多是來自於「祭祀時的協聲」,用來配合情境、協助氛圍。就對象而言,需要「被祭祀」的不外乎「死者」與「鬼神」。儘管至今已無法考證,「祭亡者」與「祭神靈」究竟何者為先;但「祭亡者」的「悼念/畏懼」與「祭神靈」的「祈禱/敬怯」,會因為「歸於無形」與「無形之物」的關聯而漸有連通,亦是一條合理的脈絡。於是,「祭祀」一事,逐步發展成為「存活者與無形者的對話方式」,而「樂」的存在,則慢慢形成了某種「模式」。
  
(除了「明天一早有課」的因素,使我不能肆無忌憚的熬夜之外,一如昨天回覆「Mr.野豬學弟」時所說的,因為對於「現代中文系」的我們來說,這部書實在有太多足以深思及討論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能夠好好的,清楚而完整的呈現出我所思考到、感受到的東西。也正因如此,所以我在此會放慢析評的節奏,如果碰巧有一路都在關心月鳥丸與月鳥齋的看倌,請先暫時忘記「一日一書」與「一日一短評」的預設概念!XD )  


1 則留言:

  1. 感覺又回到傅爺爺之中國文學史的第一章節[遠古神話]開頭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