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過了二十歲。也曾懶得為了「投票」而起床、出門,也曾認為「與我無關」、「反正都不是好人」、「反正都只是將被炒作的話題」...... 但,隨著「中文學人」、「老師」、「父執輩」等身份漸漸與自己發生關聯,對於現在的臺灣,對於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連「中華民國」都變得存在感薄弱的這塊土地;我以為,原來「投票」,是為了「選出」一種態度,代表我們還記得自己的「根」,記得很久以前,我們都還願意「知書達禮」,還相信「德不孤,必有鄰」......。
如果「身為一個人」,原本就有它所專屬的「驕傲」、「節度」、「分寸」與「尊嚴」,那麼這些珍貴的價值,便不該被貶低成「種族」的爭議。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當一個好人」,變成一件必須謹慎自保、承受風險的事?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野蠻」、「不逾矩」、「不構陷他人」的人,就註定行途多舛,註定將吃不少悶虧?人生在世,如果不是為了不斷重覆同樣的錯誤,如果不是為了成就每個世代的膚淺與斷層;那麼,總會有些東西,是我們所必須「傳承」,必須「捍衛」,必須「守護」的。既然如此,老是嚷嚷著「時代不同了」這句話,豈不顯得很沒有責任感嗎?
非常罕見的,我在投票時間的七個小時之前,已經自動備妥了證、印、單。也許,走去兩條街外投票,是件再普通也沒有的小事;但這卻是第一次,我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投票。不為政黨,無關藍綠,我想投給自己還相信的某種「信念」;或許,當時哭倒在擂台中央的楊淑君,也在和我想著同樣的事 ── 我相信,這世界上應該還存活著某種程度的「公理」;我相信,只要我願意繼續相信下去,總有一天,會在我灰心之前,不再被迫隨波逐流!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