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圖像概念雜談║ 消失的界限 ── 圖像與文字(一)



  來了!從鍵盤上慢慢的敲出來了!



  雖然「初始」是件好事,容易令人感到朝氣蓬勃,不過只要一想到這是「第三次Blog傳說的起點」,原本陽光普照的心情,似乎又不禁變得層層陰霾...... 管他的!正所謂:1+1=2、30X3=90,要是能夠在這種馬拉松般的活動裡ㄍ一ㄥ出90天的成績,應該,也能算是件功德了吧!衝啊!
  挑戰第一天,當然得儘量從比較輕鬆、可人的部份下手,那麼...... 就先來一次阿鳥丸的「自嗨漫畫講座」 「圖像概念雜談」吧(註:本來我真的是要寫漫畫文的啦!連題目都訂好了,叫作「豪步到碎步 ── 藤田和日郎」咧!誰知道...... 關於「圖像」的前言,竟然一寫就不知道為什麼的無限分裂下去...... 唉...... 稿啊~ 稿啊~ 原本想寫的東西被迫押後...... 我該高興嗎? XD)
  說起「圖像」,或許大家都知道,現在這個電腦發達、觸控降臨的時代,幾乎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什麼都得靠「視覺」的世界。不僅Windows系統劈頭就告訴你「視」窗的概念,它仿傚、競爭的對象 ── Apple,也更是不遺餘力的,把任何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都抽離了原本的定位,令它們轉變成某種「視覺化」、「圖像化」的東西。舉例來說,對於使用電腦的我們而言,「文字」這種東西,因為可以透過程式來加以變化、排版,所以某種程度上,它其實不再只代表了原本的意義,而衍生出了更多裝飾性、效果性的目的;這也正是為什麼每天蘋果日報的標題上,總是有些字會爆破、裂開或造型搶眼的原因。

  由於「文字」的產生,必須結合一種(或以上)的固定意義,以及一個由線條所結構出來的(大致)固定外型,因此當「外型」的自由度越來越高、「意義」的存在感相對單薄以後,所謂的「文字」,其實早就已經脫離了「破:毀壞、使碎裂。」這樣的認知方式,也不再只是「傳遞 → 訊息」的媒介。以下面這四個「字」為例,我們不妨揣測一下,對讀者來說,他們所使用的理解方式,究竟是「圖像式」的?還是「文字式」的呢?

ex1.jpg

  以前我們在讀到「破裂」或「失和」的時候,腦袋裡的處理方式,大致會是:

﹝破 = 破掉、破洞、碎掉......﹞
﹝裂 = 裂開、裂縫、裂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破裂= 破掉又裂掉、破洞帶裂痕...... 總之,就是破掉了啦!﹞


﹝失 = 失去、不見、嘸去......﹞
﹝和 = 和諧、和平、和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失和= 失去和平 = 不和平、不快樂...... 總之,就是快打架了啦!﹞


於是我們知道了「破裂」、「失和」這兩個詞指的是什麼,也知道了它們該怎麼與不同的人、事、物連用;換言之,我們平常對於「文字」或「詞語」的瞭解,其實都是一連串「腦細胞之神速計算、加總、組織」的結果,然後才彷彿理所當然一般,令每個「常用詞彙」在你我的腦海之中,匯聚成一叢叢「不見得具體、清楚,但卻保證各自獨立、不相混雜」的「概念」。

  由於「感受先於意義」,因此上面這四個「看起來像文字」的東西,其實已經徹底改變了讀者認知資訊的進程。儘管漂亮完成了設計者的操作目的 ── 引起注意 → 鎖定焦點 → 強化表現 → 產生效果;但不可否認的是,當讀者「讀」到它們的時候,卻大多會直接被引導到「加總」以後的特定「概念」,而跳過了腦內那段「計算意義」的必要過程。也就是說,對於基礎不夠紮實的讀者而言,這種強調以「視覺效果」來呈現、接收訊息的作法,其實會逐漸鈍化他們感知「同字之異義」的能力,這也正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小朋友、年輕人們,說話會越來越口語、書寫會越來越空洞的原因!
  

5 則留言:

  1. 難怪我每按F5一次,就發現字多了一點...

    回覆刪除
  2. 這種圖形字好多喔,花鳥體、愛心體、萬聖體,都發展成字形了呢!可謂圖文合一啊

    回覆刪除
  3.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外國人看中文都會如此頭大的原因...XD

    回覆刪除
  4. 這話說得真有道理~~我也自認空了不少...ORZ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