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計劃」這回事......(四)



按部就班,聚沙成塔


 • 
「期程規劃」:

  為了避免前文所謂「日閱數冊」的窘境,安排「合理的閱讀進程」,是寫作「讀書計劃」的一大重點。在「可信度」的前提之下,它將會連動「研讀對象」的數量,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清楚界定讀書計劃的時間跨幅」,是絕對必要的!


  一般來說,用來「應付考試」的「讀書計劃」,比較常見的是「未來二至三年讀書計劃」,或是「專業(或研究)生涯讀書計劃」……等要求。前者等於發問「考上以後會如何讀書?」;至於後者,則是想要瞭解,考生將如何看待自己與「所投考之專業科目」的關係。因此,針對後者的提問,寫作者往往又會採用「近程」、「中程」、「遠程」等三階段式的目標書寫;其所「研讀」的對象,也終將不再設限於「書籍」,而漸漸延伸至各種軟、硬體、技術、知能等多元領域。
  無論如何,既然時間跨幅有所確定,那麼「清楚的執行進度」便不可或缺。曾有許多同學質疑
── 「明明就是沒讀過的東西,我怎麼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讀那些書?」;但事實是,就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進入這種思維,所以「檢視者」才更能看出各種端倪。簡單來說,如果是勉強具有「閱讀習慣」的人,那麼他對於「讀一本書可能要花多少時間」,起碼不會沒有「基本的概念」。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無法設定合理讀書節奏及讀書進程」的人,大致也說明了自己與「讀書行為」有多陌生。是以,除了依據「時間跨幅」,同步調整「讀書計劃」究竟該以「月」或「季」為期程單位以外;為了避免擬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計劃內容,「紮紮實實的閱讀經驗」,自是不可或缺。

 • 「階段成果」:

  在「讀書計劃」中說明「階段成果」是相當必要的。由於無論「投考者」與「檢視者」,彼此其實都知道所謂的「讀書計劃」,不過就是某種「書面資料」,不見得會被認真執行;因此「階段成果」這項「為自己訂目標」的動作,將會呈現出積極的態度,如果運氣好的話,更能引人關注後續的發展。為此,寫作者必須清楚說明,執行該「讀書計劃」時,將會完成何種形式的「階段成果」。

  以「未來二至三年讀書計劃」的狀況為例,寫作者便可配合「期程表」,說明每一季將閱讀哪些書籍;並附帶自訂表格,表示每次閱畢以後,將一一完成內容摘要、心得感想、提問列表
……等回饋操作。平心而論,姑且不管是否以「應付考試」為前提,如果每次「讀書」,都能以這種方式「留下」些什麼,經年累月以後,終將獲得莫大裨益。
 • 「預期成效」:

  除了小範圍的「階段成果」之外,「讀書計劃」亦須化零為整,以「計劃制定人」的身份,說明「這套讀書計劃,將能達成怎樣的目標?」以及「希望這套讀書計劃能達成怎樣的目標」。當然,這部分的內容,必然與「主題設定」的發想有關;也就是說,其實只要換個角度,將「之所以選擇此一主題的因由」,轉化成為「希望可以完成的目的」,便不至於無從入手,甚或言過其實、淪為空談。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