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分析:百科全書的構成和反思-Part.2/形式與內容

二、形式與內容

  一部「百科全書」的品質,必須分別檢視其「排版方式」、「文字運用」、「圖像運用」、「趣味程度」等四大面向:



【百科全書審核條件示意圖】



  過去,為求因應市場喜好,如同《大英百科全書》、《大美百科全書》般,以大篇幅、高冊量呈現深度內容的「多卷式百科全書」,透過業者的調整,已有效利用「專業知識」之間的領域區隔,藉由圖、文相互搭配的形式,改制出了介面相對活潑、閱讀相對輕鬆的「瀏覽式百科全書」。以《小牛頓科學百科》為例,便廣泛用圖像素材,令知識內容的呈現更為具體、豐富;然而,時至今日,相同的表現手法,卻已然顯得陳舊、乏味。(註1)

1:「百科類」圖書之形式,主要可分為初始型之「多卷式百科全書」、可攜行之「單卷式百科全書」、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產生之「中文辭書」、圖文搭配之「瀏覽式百科全書」、以及多媒化之「電子百科全書」。以上分類概念,見《電子書導覽介面設計研究 ── 以多媒體百科全書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鍾秉華著,2004年6月)。


(一)傳統型式的常見問題

 ▼ 素材混雜,畫面零亂


【傳統「瀏覽式百科全書」呈現方式示意圖(1)】


  在「圖6」的例子中,可以發現傳統「瀏覽式百科全書」雖已普遍使用圖像素材,但對於排版的處理,卻明顯欠缺「畫面整合」的必要概念。儘管配合主題性質,適度援引「相片」的手法,能夠具體呈現最實際的資訊;但未經處理之下,「圖繪」與「相片」的相互混用,卻往往會破壞畫面的一致性,帶給讀者粗糙而零碎的凸兀感。


 ▼ 教學至上,講解掛帥

  儘管「圖文搭配」的機制,早年已多為「百科」類圖書所使用;但由於主要以「圖解」為目的,因此所能獲得的成效,其實仍舊落回「照本宣科」的窠臼。即便暫不討論「敘事筆調」、「視覺風格」等面向,此間吸引讀者的能力,只怕並不比教科書高明多少。

  以「圖7」為例,兩頁之間,雖有過半篇幅屬於「圖像」資訊,但「圖像」本身的存在意義,卻僅止於「呈現文字所敘述的內容」,並不帶有「透鏡聚光原理」以外的任何要素。換言之,或許大量使用「圖像」的表現手法,將使得「百科」類圖書的內容更顯活潑;但事實上,早期業者的運用方式,卻終究只活潑了表層的妝點,無法真正透過圖、文之間的相輔相成,達到「引人入勝」的目標。


【傳統「瀏覽式百科全書」呈現方式示意圖(2)】


(二)當代「百科」類圖書的製作要點

 ▼ 交代知識,不如述說故事

  鑑於「紙本圖書」有其「聲光效果」的表現極限,面對已高度習慣「多媒體」資訊型態的當代閱聽群眾,「百科」類圖書不僅必須考量「排版方式」、「文字運用」、「圖像運用」等各項要點,「趣味程度」的開發,自然更屬當務之急。

  如同「圖5」所述,「百科全書」的趣味基礎,主要來自於「內容要旨的趣味」,以及「製作者所賦予內容要旨的趣味」。以「水循環」為例,前者指的是讀者「發現」循環原理時,因「知識性內容」而獲得的「驚喜」與「成就感」;後者則為述說「小水滴的一生」時,藉由情節設計與「故事性內容」,所帶給讀者的「期待」及「閱讀感」。換言之,最適合「百科全書」的表現模式,其實是塑造「故事性」與「資料性」的主從關係,藉以利用後者開發趣味與知識兼具的內容,並透過前者的包裝,誘發且維持讀者的閱讀興趣。


【「故事型百科圖書」概念示意圖】


 ▼ 插敘故事,不如漫畫敘事

  回到「圖文搭配」的思考,相較於傳統「以圖輔文」的思維,更能兼顧「趣味考量」的表現手法,其實是以「圖像」引導敘事的進行,將「文字」內置於前者的敘事系統之中。過去較常見的處理手法,如同下圖所示,乃是利用人物、角色等圖繪元件的插敘,嘗試以薄弱的故事感統合各類「知識性內容」。


【「插圖式」故事表現手法】


  相較之下,雖然不屬於「兒童讀物」範疇,但「積木文化」於2009年所代理的「漫畫知識」系列,卻藉由《漫畫結構力學入門》、《漫畫建築物理環境入門》等作品,實際體現了以「漫畫」為形式,以「故事」為基礎,以「情節」為誘因,以「知識」為內容的整合可能。儘管並不屬於「兒童讀物」,使得該系列最終仍失衡於知識及劇情的質量比率;但有別於一般知識類圖書的圖像使用方式,卻依舊堪為他山之石。


【《漫畫結構力學入門》敘事實例】


 ▼ 圖像元素,跨業媒材

  考量當代閱聽環境的數位與多媒體趨勢,以「紙本刊物」為基礎的「百科」類圖書,必須連帶考量應用至不同媒體平台之「延伸效應」。相較於文字,圖像化的敘事型態,不僅如同前文所述,具有更多元的「趣味要素」可供操作;對於數位資訊型態之間的轉製,以至於數媒載具之間的交互運用,亦能發揮高度的協調性,形成多軌並行的營運結構,彼此烘托各種性質的商機。


【數媒載具與延伸產業示意圖】


 ▼ 把握時機,急起直追

  其實,運用前述概念所製作的「百科類」圖書,已有外國業者開發了成功的範型。2009年初,以「泰國」為主題的「第17屆臺北國際書展」,便展出了一系列以「漫畫」為形式,以歷史人文、自然科學作為故事要素的「知識性圖書」;另一方面,韓國也完成了多樣化的「知識漫畫」系列,並透過「三采文化集團」的代理,成為坊間所熱銷的主題圖書。


【泰國知識漫畫《木乃伊之謎》書影】



【泰國知識漫畫《男生與女生》書影】



【泰國知識漫畫《草藥林之旅》書影】


  目前,「三采文化集團」代理自韓國的「知識漫畫」圖書,含《雨林冒險王》、《科學實驗王》、《少年降魔師》、《世界尋寶記》、《太空營歷險記》、《孫悟空科學72變》、《神之面具》、《科學料理王》等多冊式書系在內,實已超越30餘種;亦同步配合「三采小學堂」等知識型遊戲活動,持續鞏固與讀者族群的互動。所幸,儘管「代理圖書」現正不斷紮根於我國「知識性讀物」的領域;但受限於版權制度的規範,上述刊物即便已有銷售佳績的斬獲,對於「數媒載具」及其相關市場的跨業經營,卻必須斟酌授權單位的決策、代理成本的考量,難以串聯大規模的成功。有鑑於此,國內業者實應趁此良機,著手開發質量兼備、足以吸引閱聽大眾的同類型產品;並藉由數位多媒體產業的連動,強勢入主「代理圖書」所開拓的市場空間,形成真正「安內攘外」的國際競爭力。


【韓國知識漫畫《科學實驗王》書影】



【韓國知識漫畫《雨林冒險王》書影】



【韓國知識漫畫《拯救地球大作戰》書影】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