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計劃」這回事......(三)



眼界有所及,實力有所據


 • 
「參考資料」與「研讀對象」是「讀書計劃」的亮點:

  既然叫做「讀書計劃」,「讀什麼」一定是檢視者所關注的重點。如同前文所述,有了「方向」以後,下一步便是蒐集相關的「參考書目」,然後依據每一本書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進行第一次的分類。


  「重要性」指的是被該領域認定為「重要著作」的經典作品,例如「身為漫畫迷,不能沒看過《小叮噹》!」、「關心臺灣文學,怎麼能沒讀過『黃春明』?」之類的概念;而「必要性」則是指與「主題」直接相關的書籍。以「東坡詞的豪放風格」為例,如果有一本書名為《東坡詞的豪放之美》,那麼…… 好像不讀也說不過去了……
  其次,是針對蒐整而來的書單,進行「排序」處理。所謂「排序」,指的是區分出「基礎類」和「進階類」的書籍,藉以掌握初步的閱讀進程。舉例來說,如果有《利瑪竇傳》與《利瑪竇所打開的科技之窗》這兩本書,那麼就閱讀順序而言,自然是前者為先。

  身處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書」的出版數量和速度,其實早就已經超越了讀者所能負荷的極限。因此,雖然「讀書計劃」需要一定程度的資料量,也必須羅列充實的「書目清單」;但卻不該過份執著於「數量」的多寡,免得「貪多嚼不爛」,輕則「濫竽充數」,拉低「選書」的眼界;重則影響期程的安排,令自己必須「日閱數冊」,無法取信於人。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