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上下相賊;投其所好,內外雙收
基本上,或許很多同學已經發現,「讀書計劃」的意義,並不在於「規模多麼驚人」、「內容多麼深奧」,也不在於「究竟能夠完成多少」,甚至不在於「完成與否」。如同前述所言,「被檢視」的前提,令「讀書計劃」本來就是一種「表態」的工具,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每個環節與動作,都有它代表的意義。
「設定主題」,代表寫作者「知道自己該做與想做什麼」,表示願意「自主學習」,懂得方法與箇中的價值;「製作書目」,代表「具備蒐集資料的能力與視野,知道如何挑選、歸整可用的素材」;「規劃期程」,說明寫作者擁有「周延的思慮」、「清楚的邏輯」和「系統化的執行概念」;至於「階段成果」和「預期成果」,則表達明顯的「企圖心」,以及留下具體的「執行軌跡」。
說得明白一點,完成一份「讀書計劃」,等若使用文字,在紙上演出一段「頭腦清楚,積極向學」的戲碼;然而重要的是,雖然只是齣「戲」,但如果認真規劃,並願意在謝幕以後維持演出、逐步實踐,所獲得的實力與成長,依然屬於自己。由此可見,單純將「讀書計劃」視為「應付考試的玩意兒」,所以「隨便寫寫」的敷衍態度,其實等同放棄一個進步的機會;建議同學,如果有機會上場演這齣戲,無論「被迫」與否,大可多用些心思,為自己理出一條前進的道路。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