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依照「自嗨漫畫講座」的性質,應該要輔以大量或精準的圖片,才能有效率的讓大家感覺到我所陳述的東西,不過...... 有時候找資料反而會比寫東西更花時間呀!鄉親喔,你們一定要原諒我唷!XD
連環漫畫的敘事原理,是透過一格又一格的連續圖像,將所想要表現的訊息作出呈現。有趣的是,雖然這一格一格的圖說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跳躍與斷裂,不見得完整延續了前一格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但對於讀者來說,卻可以透過自行理解的過程,將存在著空隙的敘事內容,整合成為某種動態般的演出。以圖1(草花里樹:《妙筆生花》)為例,大部分的讀者,都可以透過格序的串接,瞭解這是一名男子在銀行中取出筆墨,進而引起眾人矚目的情況;但細究而論,如果將畫面中的每個圖框逐一拆解、分別進行閱讀,那麼讀者所能獲得的理解,無疑將會大不相同:
圖片來源:【(日)草花里樹:《妙筆生花》第一冊(日本:講談社/臺灣:東立出版社代理,2004年),頁3。】
舉例來說,如果單純只看格(1),那麼所能獲得的理解,至多只有「有一間銀行」的概念而已,之所以能夠將之轉化成為「在一間銀行裡」的理解,其實是因為自格(2)開始,後續的格子當中,明確表現出了「室內」的概念,由此可見,讀者能夠對於漫畫敘事有所理解,其實是因為自行銜接了圖框之間的敘事空白、在腦海中產生出了相應的認知,而這段尋找、賦予意義的過程,同時又一一縮小了每格圖像所可能進行理解的方向,令它們在被閱讀的過程中,得以符合作者原先的設定,用來表達特定的意義。
不同於抽象的文字系統,圖像資訊的具體特性,令連環漫畫所呈現給讀者的敘事方式,跳脫了傳統文字載體的漸進式邏輯。以下圖為例,在如同相片一般,截取自某個瞬間的畫面中,其實已經具體呈現出了此一情景的資訊總和,令讀者甫接觸就得以進入整體的狀態;但如果將圖中的資訊轉化成文字,則至少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敘述,才能將訊息的重點傳達給讀者,例如:在一座飄雪的城市裡,街道上,一名男子將紙片墊上手背,正在書寫著什麼。他的對面,站著一位身著皮衣的黑髮女子,與此同時,一名穿著淺色西裝的中年男子,撐著黑傘,快步經過了他們身旁。
舉例來說,如果單純只看格(1),那麼所能獲得的理解,至多只有「有一間銀行」的概念而已,之所以能夠將之轉化成為「在一間銀行裡」的理解,其實是因為自格(2)開始,後續的格子當中,明確表現出了「室內」的概念,由此可見,讀者能夠對於漫畫敘事有所理解,其實是因為自行銜接了圖框之間的敘事空白、在腦海中產生出了相應的認知,而這段尋找、賦予意義的過程,同時又一一縮小了每格圖像所可能進行理解的方向,令它們在被閱讀的過程中,得以符合作者原先的設定,用來表達特定的意義。
不同於抽象的文字系統,圖像資訊的具體特性,令連環漫畫所呈現給讀者的敘事方式,跳脫了傳統文字載體的漸進式邏輯。以下圖為例,在如同相片一般,截取自某個瞬間的畫面中,其實已經具體呈現出了此一情景的資訊總和,令讀者甫接觸就得以進入整體的狀態;但如果將圖中的資訊轉化成文字,則至少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敘述,才能將訊息的重點傳達給讀者,例如:在一座飄雪的城市裡,街道上,一名男子將紙片墊上手背,正在書寫著什麼。他的對面,站著一位身著皮衣的黑髮女子,與此同時,一名穿著淺色西裝的中年男子,撐著黑傘,快步經過了他們身旁。
圖片來源:【(日)大場鵜原作、(日)小鈿健作畫:《死亡筆記本》第二冊(日本:集英社/臺灣:東立出版社代理,2004年),頁151。】
對於文字讀者來說,由於資訊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的增添與更新,因此訊息的接收模式,令他們在不自覺當中,透過了漸進的方式來架構腦中的理解,並隨著後續資料的填補完畢,在不斷循環的變動當中,重新完成對於前述文句的理解。(詳圖4)這樣的特性,令文字系統無論讀者接收、消化資訊的方式,抑或是敘事內容所能完成的訊息表達,都呈現出了明顯的階段性和浮動性,也因此,文字讀者在還沒有獲得完整說明以前,幾乎無法自行得知訊息對象的確定內容,甚至就連例文當中身穿皮衣的人是男是女,也必須要等待後續文字的出現,始才能夠重整既得的已知。相較之下,連環漫畫逐格敘事的方式,則發展出了一套單位化的理解概念,在每一格畫面的範圍之內,圖像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時空結果,讀者不僅無須等待額外的訊息補充,甚至還可以自行細究圖像的內容,將閱讀所得的感受及理解予以層次性的深化(詳圖5),而這樣的優勢,也令連環漫畫的讀者往往只要短暫的時間,就可以完整認知眼前的畫面與意義,進而自行作出承上啟下的聯結。
加油搭喔!就快要完成1/3了!
回覆刪除關於這句話..按個"讚"..
回覆刪除"找資料反而會比寫東西更花時間"
真是同意在不過了~不過有圖解說起來會比看一堆文字來得清楚!
繼續衝衝衝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