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1‧圖像產業雜談║ 逆操作!從「四驅車」到「戰鬥陀螺」(二)



  二十一日目。因為今天晚上的行程有點緊湊,所以趕緊抓時間來寫文章。昨天臨睡前,不小心想到 -- 如果夏日挑戰結束了,我該怎麼整理這些討論的文字與內容呢?由於和自己的專業有關,因此除了「活動文」的概念之外,也希望能從歸類、整理的同時,就賦與它們一些「類研究」的性質定義;或許...... 我會很厚顏的既保留「Blog傳說‧again」的資料夾,然後又把這30篇文章,以某種形式「複製」或「併整」到「漫畫研究」的夾子裡吧...... XD



  那麼,「目標商品」式的作品,會表現出哪些特徵呢?如同前文所述,由於這類作品背後的邏輯,與「衍生商品」可說正好相反,因此其「產生的順序」、「故事與商品之間的關係」,便大多是這樣的 -- 先鎖定可以成為「商品」的「目標物」,然後再針對所預設的「消費對象」,設計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內容」。換言之,「目標物」、「相關道具」、「補充物件」、「特殊裝備」、「稀有版本」......等等,才是整部作品最重要的「核心」所在,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對於這類「逆向操作」、「刻意誘導」、將「讓人想買東西」視為首要「價值」的作品,我通常都敬謝不敏。

  個人認為,「四驅車」的出現,可以說是「目標商品」概念的濫觴。玩過的人都知道,「四驅車」這種東西,是巧妙的將「大人玩車」的視野,簡化、重疊進了兒童遊戲世界的結果;因此,小孩們開始知道「輪胎」、「馬達」、「懸吊彈簧」、「車殼質料」、「前導輪」、「擾流板」...... 這堆東西的存在與效果,更會因為想讓自己的車「更快」、「更強」,所以跑遍學校、住家、同學家附近的文具店、玩具行,設法尋找某個想要的「零件」。有趣的是,這些「零件」因為大部分是塑膠製品,成本低廉,所以賣價也絕對不貴,保證是孩子們存下餐錢、零用錢便足以負擔的程度;因此久而久之,每個熱衷於「鬥車」的孩子,就會大家都擁有一個專屬的「工具箱」、「零件盒」,然後提著「裝備」四處與人「決鬥」,沉浸在自己的小武林中。

  每件事都有正、反兩面。以「四驅車」為例,確實有許多孩子以此「入門」,在瞭解「構造」與「原理」之餘,啟發了理工方面的興趣及才能;是以我談這個主題的目的,也不是想要假裝清高,從「小朋友養成教育」的角度,來檢討或批評「目標商品」所造成的風潮。我想討論的是,如果商人們認為「賺錢」這件事,可以利用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畫、漫畫、遊戲,不斷的拋出議題、標的物,令他們成為疲於奔命的消費者,那麼,這群大人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