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目。
昨天一時興起,衝動之下,不小心寫了篇似乎該把題目改為「如何閱讀藤田和日郎?」的文章。哈,雖然我在教「語文能力表達」這門課的時候,常會附帶教人「怎麼讀圖?」、「怎麼用圖?」、「怎麼讀漫畫?」,更且自余束腹以來,即懷有「整理講授所及,使之匯聚成冊」的遠大志向(我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布克快來找我!XD);但倒是從來沒在Blog裡好好講過這些事,這還真是汗顏啊...... 嗯,既然話梗初開、良田待耘,那麼,咱們索性就接著之前的整理,繼續來談談「圖像」到底還能挖出些什麼吧!
延續║DAY2‧圖像概念雜談║的小結,我們可以發現「圖像」與「文字」之間,其實大有字型、造型以外的深層關聯。大家都知道,「視覺」是人類獲取資訊、認知事物的主要方式,因此說得誇張一點,對大多數人而言,世間所充斥的萬事萬物,幾乎沒有什麼東西不是「圖像」。至多只是「立體/平面」、「從簡/從繁」、「會動/不會動」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當人類因「語言」而發展出「文字」,進而使用「文字」來指涉事物的時候,大部分所意指的「內容」,其實都來自於「圖像」。換言之,「文字」這種由「線條」所構成的「符號」,其存在的目的,乃是為了傳遞「圖像」所形成的資訊;既然本就一體兩面,那麼「圖像」與「文字」之間,又何來「界限」之有呢?
如果仔細體會,每一個「文字」、「詞語」的背後,其實都隱帶了許許多多的「圖像」。例如「鳥」、「手」、「書」、「圓」;「水滴」、「雪花」、「彩虹」、「西瓜」等等,至於「奔跑」、「滑倒」、「猜拳」、「跳躍」等「動詞」,則更形同於一段段的「影片」,隨時都能在讀者的腦海中播放。由此可知,其實每個人生來便具有「理解圖像」、「記憶圖像」、「應用圖像」的「圖像能力」,它不僅能讓我們在意識中「看」到東西,更能透過學習、訓練,有效提升「記憶力」、「思考力」、「聯想力」、「閱讀力」及「感受力」。
究竟何謂「圖像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如同「投影片」般,自行在腦海中切換「畫面」的能力。也有人可以和「影片播放程式」一樣,自由的在腦海裡重現某段「影像」,然後隨意令它慢轉、靜止、局部放大...... 如果覺得這麼說很抽象的話,請跟著我們進行下面這個簡單的實驗:
面對這兩個字,有些人能夠馬上「看」見某種程度清楚的「形象」;但有些人卻辦不到,只能頗為理性的,完成「嗯嗯,那是種昆蟲。」或是「那是我老媽討厭的東西。」之類的「理解」。有趣的是,看完字以後,很快就嚷著「唉唷!」、「討厭!」、「靠,超嘔心!」的人,其實大部分都是「圖像能力」比較發達的一群,這不僅是我教學時所觀察到的實際情況,更是「圖像能力」之所以能夠連帶提升「感受力」的原因。關於此點,因為日後將另有討論,所以此處暫不贅述。
Ok,那麼,無論「看見」與否,請您設法在腦海中,浮現出某個可以被稱為「蜘蛛」的形象,並且儘量使其清晰、具體;完成以後,再帶著目前腦中的「畫面」,繼續進行下面這個詞彙的認知:
如無意外,您腦海中將會出現某種「川劇變臉」般的「畫面轉換」。原本可能黑漆漆、毛絨絨的八腳昆蟲,如今卻突然變成雙腳直立、穿著紅色緊身衣的超級英雄,是的,所謂的「圖像能力」,正是指您可以隨心所欲的在閱讀過程中,無數次進入此等「觀落陰」的境界;當然,更可以把所「觀」到一切「物象」,用來輔助您後續所預備進行的任何操作。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