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政治漩渦中的戲劇文學/陳俐如



. 篇 名:政治漩渦中的戲劇文學
. 作 者:陳俐如
. 出版項:文訊 262 2007.08[民96.08] 頁72-79
. 主 題: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劇本發展及類別



【摘要】

(一) 時代背景與發展概況

 .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以後,基於戰政需要,大規模推行以反共為主題的文藝政策。這樣的背景,令所有圖、文創作,皆指向相同目的,都帶有發揚救國精神,宣揚抗敵思想的宣導色彩。

 . 雖然所有藝文作品皆須送交主管機關審核,但戲劇類創作,因為涉及題材選擇、劇本內容、演出方式等多重面向,所以受限相對更多,甚至包括演出當時的現場審查。

 . 直到1960年代,姚一葦、馬森、張曉風等創作者出現以前,台灣之於戲劇的劇本寫作和演出,內容大致都困鎖在日漸僵化的反共意識及政令教條當中,未得鬆動。


(二) 當時戲劇文學的類別與特色

 . 具體來說,1950年代的台灣戲劇作品,含話劇、廣播劇等不同形式在內,可分為反共劇、歷史劇、社會問題劇、藝術劇等四大類。

 . 反共劇方面,通常以善、惡對立為基礎,強調共產黨的逆倫、陰毒及邪惡。無論開頭或過程,劇中善方所遭遇之頓挫及苦難,多因共產黨作亂而產生。由於集中凸顯大義教條,因此大抵來說,缺乏對於尋常人性的刻劃及描寫。

 . 歷史劇方面,通常集中描寫清末民初的革命故事。其目的在於呼應時代氛圍,藉由知識青年、愛國學子的熱切情操,凸顯抗敵報國、救國愛國等定邦大義。

 . 社會問題劇方面,著眼於小市民的生活景況,呈現當時代的社會現象與議題。不過,由於仍受政府單為監控,因此,這類題材雖然較有優勢,容易引發觀眾興趣;但最終仍然回到政令宣導的主要功能,以當時社會為背景,演繹反共抗俄的精神宗旨。

 . 藝術劇方面,屬於自外於政令、國策等教條內容的劇種。「藝術」之名,來於其多產生自學院訓練背景,具有完整而創作性的結構及處理。也因為如此,所以就題材和內容而言,帶有較多深刻及哲思般的探討。


【思忖】

 . 該篇對於「戲劇文學」的定義,並未進行清楚的闡述。

(案) 就內容對照,這裡所謂的「戲劇文學」,指的其實就是將戲劇情節以文字形式加以記錄、呈現的結果,也就是話劇、廣播劇所演出的故事內容 ── 劇本。

  此外,也因為就文字呈現而言,這些所謂的劇本,又往往會以小說形式出版成可被一般民眾閱讀的書籍;所以,雖然文章中並未加以區隔,但相當程度上,這裡所說的「戲劇文學」,其實又與小說的系統有所混括。準確來說,該是指涉那些「被演出的故事內容」。

  說到底,與其進行模糊的分類,不如回到台北教育大學林淇瀁教授所提出的觀點,將「戲劇文學」視為文學與異種表現技術交融之後,所形成的新文學形態。這樣一來,應該就能獨立出「劇本文學」的概念,然後包納「劇本小說」於其下。換言之,作品定位與定義的處理關鍵,便會回到原點,以該故事內容是否原創為戲劇所用作依據。


【啟發】

 . 「戲劇文學」的概念,明顯有別於詩、詞等形式分類,以及原住民文學、島嶼文學等主題分類。然而,由於大致可以套用「質變」概念加以確立並詮釋;換言之,對於文學分類的新設及處理,應該有其實際應用的空間。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