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由「網路」「文學」之爭來看網路文學/羅正皓
. 篇 名:由「網路」「文學」之爭來看網路文學
. 作 者:羅正皓
. 出版項:文學前瞻 6 民94.07 頁109-122
. 主 題:網路文學的定義與分類
【摘要】
(一) 網路文學的定義問題:
. 網路文學有廣、狹二義。其一,泛指所有以網路為平台的文學作品;其二,專指必須結合網路(含電腦多媒體)功能及效果的文學創作。
. 基於上述觀念,含作者在內,一部分研究者認為九把刀、痞子蔡等人的作品,並不能稱為網路文學,而應該被定義為「文學上網」。
. 同理,對於網路文學、數位文學、超文本文學、多媒體文學等別名,作者認為當推數位文學。否則容易被理解為「必須依存Internet的文學作品」。
(二) 網路文學的分類問題
. 關於分類,作者提出文學分類時常出現「現象和文類的錯致置」。其大宗為「以主題為分類」,例如探討同志就為同志文學、探討原住民就為原住民文學......等。
. 總括來說,網路文學不適用於「以主題為分類」的概念。因為,無論作為平台或功能系統,可能被視為網路文學的作品們,並不存在一個共通的主題。
(三) 網路文學的特質問題
. 基於定義,作者所認為的網路文學,必須具備數位聲光技術、超文本性與集體創作性。
. 此處對於「集體創作」的概念,近似於「分工合作」,而非「許多人共同創作一首詩、一篇文章、一本書」。原因在於:為了使用數位功能、為了不讓創作者被程式語法等科技門檻絆倒;所以,為了處理技術面的問題,必然會走向團體工作的型態,並同時包括創作與製作。
(四) 網路文學的文學審美問題
. 作者引用台北教育大學林淇瀁教授的觀點,認為文學作為一種理當與時俱進的創作類別,必須容許與其他異類技術在交融中「質變」,進而產生文學的新表現型態。
. 文學新表現型態的產生,將衝擊既有的美學思維,使其產生全新的美學效果,並召喚相應的審美及研究角度。鑑此,中興大學李順興教授提出,網路文學的出現,值得以全新的文學角度來進行美學研究。即作者所謂的「詩是詩,網路詩是網路詩」。
(五) 重要文獻
. 〈電子媒體對文學創作的影響〉(http://benz.nchu.edu.tw/~garden/nsc98/nsc-talk4.htm#8-1)
. 〈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林淇瀁 著,麥田出版)
【思忖】
. 作者曾在處理定義問題時提出:如果依循廣義的網路文學邏輯,那是否把李白、杜甫詩放上網,他們也能變成網路作家?也因為這個觀點,加以確認狹義定義的立場。
(案) 就視角而言,所謂狹義的定義觀,幾乎等同於從功能面來處理網路文學的定義問題。換言之,同樣以李、杜詩為例,是否只要將它們處理為數位系列,使其在接受過程中,必須應用多媒體及超文本功能,才能藉由聲、光、特效構成完整的作品,就能滿足網路文學的定義?
. 處理定義問題時,作者認為九把刀、痞子蔡等人的作品,並不能稱為網路文學,而應該被定義為「文學上網」,並以其作品為「網路文本」。表示其文學本質不變,只是以網路為資訊平台。
(案) 作者基於功能視角,認為九把刀、痞子蔡等以網路為創作平台,進而出道、被視為文學創作者的對象,所完成的作品,並不能被理解為網路文學。但,也正是因為這個論點,所以鬆脫了「網路文學」與時代的關聯性,產生了前述對於古人作品的爭議。
說到底,無論廣義或狹義,「文學上網」不能被視為網路文學的關鍵原因,其實並不在於網路或數位多媒體的功能是否交融於文學寫作;而該是因為該文學作品的創作及誕生,從來都與網路、電腦、數位介面沒有任何關係。換言之,作品能不能成為網路概念及系統下的存在,除了功能面的思維,理當也該與作者有密切的關聯。
舉例來說,雖然金庸的武俠小說,不能因為發表成網版而成為網路文學、令他成為網路小說家;但就常理而論,如果金庸現在以BBS或網際論壇等平台,發表了全新的武作品,他其實仍有可能兼具網路小說家的身份,不該因為「沒有使用數位功能、多媒體效果」等理由,被斷然摒除在定義圈之外。
. 論述中,作者曾舉出中國學者羅林志的觀點,並反對其認為網路文學指「僅僅在網絡空間寫作和發表的作品」的看法。
(案) 對接起來看,一如羅林志後續所做的論述:「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作品相比,不僅有媒體載體的不同,還有了創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學體制上的諸多改變」;之所以特別強調網路文學必須「只能在網路上發表」,或許正是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兼顧處理定義問題時的功能視角,以及隔絕既有文本作品的多媒體轉生。作者只用「把作品關在網路裡」的概念來解讀,認為這項定義設限「沒有特別的意義」,其實過於狹隘。
【啟發】
. 不止形式分類和主題分類,文學類別的文類定義問題,容許再區分出不同的處理角度。
. 文學審美的基準與思維,容許因為交融表現技術以後的質變,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新系統。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