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計劃」應有明確的主題或方向:
因為不是「寫給自己看的讀書計劃」,所以「羅列所有自己感興趣的書,然後按月消化」的構成方式,其實並不恰當。對於「寫給別人看的讀書計劃」而言,「博覽群籍」的寫法,雖然可以塑造某種「興趣多元」、「涉獵廣泛」的形象;但卻不容易凸顯自身的特質和專業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並不適合作為投考「研究所」或其他專門領域的「審查資料」。相較之下,預設「主題」或「方向」的作法,因為可以設計成符合該專業領域的「自主學習計劃」,能夠展現對於「求知」與「精進」的熱忱,所以反而比較容易令檢視者聚焦,引導他們發現寫作者積極的態度、周延的思維和專業的知能。
• 如何設定「讀書計劃」的主題與方向:
「讀書計劃」與「研究計劃」並不相同,因此並不適合設定「過於專精」的題目。例如「東坡詞的格律與入樂問題析論」便過於艱深、專門;雖然同樣也牽涉了各種跨領域的知識,但卻必須具備對「詞史」與「詞律」的發展認識,更需要瞭解「東坡詞」的內、外特性,以及宋詞的「入樂」問題…… 一言以蔽之:入口門徑過窄、著手門檻過高,對於「讀書」二字來說,實已過度沉重。
然而,卻不表示題目「越大越好」。例如「中國文學與歷史的互動關係」、「中國經濟制度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外來文化與中國哲學思潮」……等等,雖然似乎囊括了各種可能的閱讀對象;但卻也因為範圍過於寬廣,所以往往「設了等於沒設」,不僅無法幫助寫作者整理思緒及參考資料,更遑論安排具體的研讀期程、擬訂預想的成果和目標。
總括來說,適合「讀書計劃」的主題,應該具有某種「設限卻寬廣」、「自由亦踏實」、「可精更可多」的特性。例如「東坡詞的格律與入樂問題析論」這個題目,其實只要減少「層次性的基礎能力要求」,將門檻放低為「東坡詞的豪放風格」,便能提高執行該「讀書計劃」的可行性及可信度。同理,「中國歷史與文學的互動關係」、「中國經濟制度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外來文化與中國哲學思潮」等主題,其實也只要透過「斷代」或「人物」所提供的經緯,就可以切割出「宋代歷史與其衍生文學」、「宋代經濟盛況與文學創作」、「利瑪竇對明代士人之影響」等相對清楚的題目。這類題目的特性(優點)是:雖然有明顯的對象與時代,但開放性仍大,能同時囊括豐富的參考資料,並有效劃定蒐集資料的範圍;除此之外,也比較容易統整出具體的研讀成果,無須滿足各種複雜而層遞性的充要條件。
「讀書計劃」與「研究計劃」並不相同,因此並不適合設定「過於專精」的題目。例如「東坡詞的格律與入樂問題析論」便過於艱深、專門;雖然同樣也牽涉了各種跨領域的知識,但卻必須具備對「詞史」與「詞律」的發展認識,更需要瞭解「東坡詞」的內、外特性,以及宋詞的「入樂」問題…… 一言以蔽之:入口門徑過窄、著手門檻過高,對於「讀書」二字來說,實已過度沉重。
然而,卻不表示題目「越大越好」。例如「中國文學與歷史的互動關係」、「中國經濟制度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外來文化與中國哲學思潮」……等等,雖然似乎囊括了各種可能的閱讀對象;但卻也因為範圍過於寬廣,所以往往「設了等於沒設」,不僅無法幫助寫作者整理思緒及參考資料,更遑論安排具體的研讀期程、擬訂預想的成果和目標。
總括來說,適合「讀書計劃」的主題,應該具有某種「設限卻寬廣」、「自由亦踏實」、「可精更可多」的特性。例如「東坡詞的格律與入樂問題析論」這個題目,其實只要減少「層次性的基礎能力要求」,將門檻放低為「東坡詞的豪放風格」,便能提高執行該「讀書計劃」的可行性及可信度。同理,「中國歷史與文學的互動關係」、「中國經濟制度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外來文化與中國哲學思潮」等主題,其實也只要透過「斷代」或「人物」所提供的經緯,就可以切割出「宋代歷史與其衍生文學」、「宋代經濟盛況與文學創作」、「利瑪竇對明代士人之影響」等相對清楚的題目。這類題目的特性(優點)是:雖然有明顯的對象與時代,但開放性仍大,能同時囊括豐富的參考資料,並有效劃定蒐集資料的範圍;除此之外,也比較容易統整出具體的研讀成果,無須滿足各種複雜而層遞性的充要條件。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