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6‧圖像概念雜談║ 消失的界限 ── 圖像與文字(五)
二十六日目。
由於深刻感覺到,不能任著自己「深夜寫文,晨間睡死」的習慣惡化下去,所以今天早上六點左右就努力爬了起來。雖然不是活力滿點的「運動」或「晨跑」,但我最初的期望,本來是想效法「TB & NAKA」賢伉儷,勉勵自己當個「早起寫文」的「晨型人」。誰知事與願違,鬧鐘一響,人是起來了;但臉上那雙名為「眼睛」的招子,卻是怎麼也打不開...... 看來,除了「思考」、「寫文章」以外,我該去「挑戰」的東西,似乎還挺多的啊...... @口@
那麼,「圖像能力」與「閱讀力」、「感受力」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呢?對「閱讀」來說,無論對象是詩、詞、歌曲或文章,如果讀者能夠在文字間「看見東西」,那麼,我們才有可能期待他們「發覺情境」,進而有所「體會」。換言之,雖然許多人覺得「多閱讀,可以培養想像力、感受力」,但那卻是有門檻的。如果沒有「圖像能力」的基礎,如果沒有辦法在文字間「看見」些什麼,要談「感受」,又何嘗是件容易的事呢?
過去在學習詩、詞的時候,最難懂的東西,往往就是「意境」。每次看見騷人墨客的評語,動不動就是「意境高遠」、「境界蒼茫」、「牛角掛書,渾然天成」什麼的,大多數的同學,到頭來也只能面面相覷,摸不著頭腦...... 其實,說得簡單一點,所謂「意境」、「境界」、「意象」等形容,所談的東西,往往都是那個「文字所構成的『畫面』」,以及「該『畫面』所能營造出的『視覺感受』」,或是「置身於該『畫面』之人,所能實地體覺到的『氛圍』」。只不過因為時常各自交疊、彼此影響、互為因果,所以才總是給人撲朔迷離、霧裡看花的感覺。
舉例來說,鍾嶸《詩品》在評劉楨詩時,曾使用了「真骨凌霜」這樣的句子。如果轉成「畫面」式的理解,不難想像,我們可以看見某個「霜雪遍佈、嚴寒凜冽」的景象,而作者便是利用這樣的基礎,在世人將「松柏後凋於歲寒」認知為「時窮節乃現」的脈絡中使力,引導讀者在「揣測」、「推理」的過程中,將它調整為某種特定的意義曲線。於是,完成所有環節的讀者,將會透過腦中那幕冰天雪地的畫面,在「嚴冬 vs. 枝椏」、「勁風 vs. 細葉」、「漫天霜雪 vs. 一樹翠綠」的「落差」中,因「氣氛」的感染而產生某種「感知」;最後,終於在這份「感知」中,將「霜雪」理解為「詩人所面對的現實世界、創作環境」,進而自行導出以下的概念 -- 假使在足以吞噬一切的「白茫」之中,存在著某種足以「忍受」、「承擔」、「凌駕」於所有「摧折」的事物,那麼它的「超越」,想必如同「松柏之堅忍」一般,來自於某些「特別的內在」。
如無意外,有能力「參透」到這裡的讀者,將因應著文句所指涉的「對象」,依其「屬性」,將上述「概念」調整到可以進行「配套」的狀態;至此,我們這才算是找到了方向,原來所謂「特別的內在」,這裡指的乃是「詩人的內在」--「卓越的才氣」、「獨到的(創作)思維」,以及「作品的內在」--「與眾不同的內涵」、「自成一脈的風格」。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辛苦囉!加油加油!
回覆刪除按部就班做,事情一定會順利完成的!
壓力不要太大!
早上是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醒~加油加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