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起源論〉之其二:誰先稱漫畫。
● 註:本篇截錄自筆者碩士學位論文─《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為免觸法,欲轉引者請詳明出處。
儘管就表現來說,包含了漫畫特性的作品,可能很早就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地;但對於「漫畫」一詞的源出與使用問題,卻因為語文特性的相似,而大致仍以中日兩國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根據李闡的說法,最早將「漫畫」一詞關聯於繪畫行為的人,乃是中國清代(1616~1911)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1687~1773)。而日本方面最早使用「漫畫」這個詞彙的人,則應該要以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浮世繪名家 - 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為起點。
根據李闡的考證,金農對「漫畫」的運用,可以追溯於《冬心先生雜畫題記》中的一段話:
余家曲江之濱,五月閒時果,以蕭然山下湖廣
楊梅為第一,入市錢則連籠得之,甘漿沁齒,
飽啖不厭,視洞庭枇杷,不堪姿大嚼也,時已
至矣,輒思相味,漫畫折枝數顆,何異望梅止渴也。
觀乎文意,可以發現「漫畫折枝數顆,何異望梅止渴也」一句,其實乃是作者對於自己食梅不得、後來自行畫果解饞的心境描述。所以就如同李闡後來做出的解釋,這裡的「漫畫」,其實乃是隨意、隨手畫下的意思。此外,由於在李闡提到的《冬心先生雜畫題記》之外,從《冬心先生題畫記》的內容中,一樣也能發現金農另有「予今年四月十五,夜泊舟九龍山前,緬想高風,漫興畫此長幅。」 、「漫爾畫之,風髮霧鬣,寫其不受羈紲,控御者何從而顧之哉?」 等相似詞語的使用,因此綜觀來看,「漫」與「畫」二字的連用,其實很有可能是金農的習慣用語,主要用來表述作畫時的心境,以及畫作中的情境,而並非某種畫作類別的名稱。
將葛飾北齋視為日本對「漫畫」一詞的首用者,可說是目前較為普遍的研究共識。Paul Gravett在《日本漫畫60年》中也提道:
1814年,版畫大師葛飾北齋創造「漫畫」一詞時,
是想表達什麼呢?對他而言,這個字意謂著隨性不
羈的速寫,可以自由發揮,盡情誇張,因為誇張即
是漫畫的本質。
然而,雖說書名同樣有用到「漫畫」二字,但整體來看,其實無論廣義與狹義,《北齋漫畫》所謂的「漫畫」,卻仍舊是與今日對「漫畫」一詞的認知截然不同。觀乎《北齋漫畫》,其中將近四千幅的畫作,自人物、風俗文化、動植物、景觀而至妖怪等,幾乎無所不包。因此如果將作品內容也一併納入參考,那麼這裡對於「漫畫」一詞的使用概念,其實也就如同字面上的意義一般,乃是用來形容某種五花八門的漫興描繪。由此可見,儘管依照時代先後,可以知道1814年發表的《北齋漫畫》,其出現必然晚於金農在過世(1773年)前所完成的《冬心先生雜畫題記》;不過這場時序排名或許不見得有太多的實質意義,畢竟在詞語意義並未交集的情況之下,使用時間的誰先誰後,其實並不重要。
對於李闡將《北齋漫畫》視為日本運用漫畫一詞之首例的說法,洪德麟在《風城漫畫五十年》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洪德麟認為:
「漫畫」一詞是日人北尾政演於一七九八年
刊行的《四時交加》的繪本序文中提出來的,
但是在台灣的漫畫大老李闡著書《中國漫畫史》
則有另外的說法。
雖然在過去的漫畫研究當中,《四時交加》甚少受到討論與關注;但根據洪德麟資料來源-《日本漫畫の事典》當中的記載,其實早在《北齋漫畫》於1814年出現之前,坊間就已經有過一本名為《四時交加》的作品,同樣也將「漫畫」一詞,做出了有關於繪畫行為的使用。《日本漫畫の事典》書中提道:
現代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漫畫」一詞,究竟是
什麼時候產生的呢?在中國,原先其實並不存在
著「漫畫」這樣的詞彙、概念與作品。直到近代,
日本將漫畫作品的存在交流至現代中國,中國才開
始擁有,並且使用「漫畫」這樣的詞語。不過,由
於中國其實很早以前就存在了「漫筆」這樣的說法,
因此就用法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將「漫畫」一詞的
語源視為來自於日本,似乎卻又不是這麼回事。
寬政10年(一七九八)所刊行的繪本『四時交加』
的序文中,山東京傳(北尾政演)便有過以「漫畫」
一詞,形容自己畫下街道上行人往來的記載。
透過《日本漫畫の事典》中的書影與節錄,《四時交加》序文的原貌,目前已然可以大致窺得。為求便於討論,以下茲將書中原文引述、句讀如下:
余嘗學丹青於紅翠翁,以為業。近頃換移其業,
鬻烟包烟管。身處世,營紛冗之間,志在江湖。
閒靜之裏,時時偷間讀書。棲遲干東都要路,
□朝□昏觀貴賤混駁。士女老少,綿綿絡繹而交加也。
平常在舖中凴梧,偶漫画,夫貴賤、士女、老少等,
所交加于大路,以別四時月日。尚之以讚詞,
遂為二卷。書舖□鶴堂,時余之不在,探几邊,懷□
草稿而去。
觀乎引文,可以發現北尾政演雖然比葛飾北齋更早使用「漫畫」一詞;但就用法來說,卻似乎與北齋的並無不同,一樣是種用來表達漫興描繪、隨見隨畫的詞彙。由此可見,無論中國或日本,「漫畫」一詞在產生之初,其實都與目前所認知的漫畫語意有所差距。儘管整體而論,不難發現從古至今,「漫畫」詞彙的使用方式,乃是依循著前人作品中內容廣泛、包羅萬象、無所不能的特性,而一路發展至今,成為有其獨特形式的作品類型;但無論如何,這卻無法等同於今日對於「漫畫」詞語的認知,當然,也就更不能視之為相同概念及用法的起點了。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