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漫畫審查論‧體篇〉之其八:創作規範與其問題。
● 註:本篇截錄自筆者碩士學位論文─《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為免觸法,欲轉引者請詳明出處。
除了與宗旨雷同的常識概念、類似於上述各類條文內容的限制之外,創作規範中最值得深究的一條規定,莫過於所謂「不宜以不合理之大團圓或無必然性之巧合與因果報應為結局」的敘述。雖然乍看之下,這樣的結局規範似乎甚為合理,但在經過與〈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國立編譯館連環圖畫審查標準〉的對照之後,可以發現「漫畫審查制度」本來一貫的邏輯,至此卻已出現了值得商榷的矛盾。如同前文所述,從〈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與〈國立編譯館連環圖畫審查標準〉的主題規範之中,可以得知無論是地位或存在價值,在當時來說,漫畫幾乎無從與文學、歷史相提並論。但有趣的是,這樣的概念到了〈國立編譯館審查連環圖畫補充注意事項〉之「創作注意事項」的時候,卻似乎又在不自覺之中,以我國文學作品常見的問題來作為規範漫畫的參考。
在我國小說與戲曲當中,所謂「大團圓」與「因果報應」,可說是相當常見的收尾方式。往往許多本來極為悲傷的劇情,到了最後,卻時常都能遇見某種轉機、獲得皆大歡喜的結果。這種情節的發展模式,中國學者方建斌認為大致可以看作是我國古典小說中,一個一直都固定與普遍存在的劇情結構。其〈淺論中國古典悲劇的大團圓結局 - 兼論古典悲劇中的因果報應問題〉一文提到:
中國古代大部分悲劇,
都是最終讓悲劇人物由逆轉順,
以大團圓的方式結束,
如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五侯宴》、
《哭存孝》,紀君祥的《趙氏姑兒》,
高明的《琵琶記》,明代馮夢龍的《精忠旗》,
孟順卿的《嬌紅記》,李玉的《清忠譜》,
清代洪昇的《長生殿》,方培成的《雷峰塔》等,
以致形成了一個比較固定的結構模式 -
「大團圓」結構。
雖然由於後來終歸是圓滿收場,因此引文中所謂的悲劇,就戲劇的分類來說,應當稱作悲喜劇會較有別於純正的悲劇,但無論如何,循文中的說法回頭檢視,確實也不難發現,我國文學的確存在著某種對於美好結局的憧憬。方氏認為,這種情況主要導因於中國民族個性中,那份對於中庸與教化意義的強烈追求。於是所謂的「大團圓」其實不但是種在累積負面情緒之後,藉由轉進愉悅氣氛而完成的情感宣洩;同時對是非觀念的建立來說,也更是一種善惡到頭終有報、足以達成警惡揚善效果的移風易俗。這樣看來,雖然從形式來說,情節確實有「大團圓」與「因果報應」的不同安排,但深一層看,它們內在隱含的意義,其實是互為表裡的。中國研究者王猛在〈略論中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中的因果報應觀念〉文中提道:
中國敘事在審美趣味上追求的
是情節的曲折奇異。而因果報應中因與果的
環環相扣本身就足以讓人警異,
加之佛教「三世」、「輪迴」說大力渲染,
更具一層神秘色彩。
因此作為一種重要的情節選擇,
因果報應是中國古代小說、
戲曲具體操作中的必然取向。
由此可見,撇開內容繼承的因素不談,真正令「大團圓」與「因果報應」情節一再出現於我國戲曲和小說作品之中的原因,其實在它們同時符合了生活面與制度面的期待,不僅給予大眾情緒與娛樂的滿足,另一方面,正好也發揮了恰如寓教於樂的功能,令思想教育能夠通俗化的推展。
雖然大團圓與因果報應無疑投了大眾之所好,但由於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因此行之一久、從者一多,隨之便又出現了諸多認為俗套的聲浪。這些質疑是〈國立編譯館審查連環圖畫補充注意事項〉之所以會如此設計「創作注意事項」的合理淵源,但殊不知這種避免重蹈先人覆轍的借鑑,卻反倒造成了自己對於漫畫定位的認知矛盾。對漫畫來說,在無法與文學、歷史作品平起平坐的情況下,原本審查制度對其內容選擇與表現的衡量,是有其雙重標準的。但這條取徑於古典作品的創作規範,無形中卻因為限制行為中一視同仁的氛圍,而反倒造成了一種齊頭式的平等。在認知存有落差的情況下,原則上,並不會發生以高標準來要求低檔次對象的情況。因此以某甲的缺失來約束某乙,其概念本身,其實也正好代表了對這兩者性質接近、有所共通之處的認同。由此可見,儘管就內容來說,「創作注意事項」在表中的呈現仍舊多所空泛,但其參考了古典作品、將之用為審查依據的作法,卻反而是在不經意之間,將對漫畫作品地位與存在價值的認定,拉回了較合乎於中道及客觀事實的高度。
雖然〈國立編譯館審查連環圖畫補充注意事項〉對於「創作注意事項」的制訂手法,似乎仍是一種如同圖畫及文字規範時的直接套用。但就性質上來說,這兩種方式卻是基於完全不同的處理概念。借繪畫或文學理論來規範漫畫的作法,其實並不表示便將漫畫與文學、繪畫視為同樣價值的定位。只是因為並沒有對應於漫畫創作的理論、條目、標準及著眼角度可供入手,所以才順藤摸瓜,選擇了以圖論圖、以字論字的關聯,設法回溯某些能夠應用於審查項目的根據。這與基於有所類同、因為性質相近而衍生出來的觀念連通,可說是種完全不同的操作邏輯。即便姑且不論條文內容的具體與優劣,但系統構成的是否口徑一致、有條不紊,相當程度上,是用以判別制度好壞的一大明確指標。而這種脈絡不甚清楚、動輒糾葛異質理論的組成模式,客觀來說,確實也為後來「漫畫審查制度」背後的多所非議,留下了多一分足以供人採信的空間。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