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官方網站) |
● 本文為《一個敘事產業的形成 ── 在動漫與文創的Y字路口》系列書寫之其一
● 發表於【文化部.臺灣漫畫資訊服務網】2015年5月漫畫專欄
風從四方來
2002年5月,行政院核定了《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的執行。及至2005年1月,經由〈滾動式檢討〉與系列延伸方案的提出,約莫10年之前,「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歐美行之有年的概念,儼然成為臺灣地區的一種潮流。不僅熱衷議論的媒體、憧憬時尚的群眾紛紛簇擁,在公開場合與公眾人物的正式談話之中,也頻頻聽見對於發揚傳統、行銷文化與躋身國際的期待。倚著這份趨勢,日本、韓國發展經年的動漫及遊戲產業,逐漸因為活躍的市場動能、多元的加值成果而成為臺灣當局的參考目標,出現在政策高度的視野之中。儘管,直到2011年7月,新聞局一度婉拒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邀展的事件,依舊體現了箇中認知的落差與調節;但,及至今日,多種主題活動、推展計劃的花樣齊放,卻也一再提振了產業內外的期許,在創作者、從業者和接受者之間,形成了某種程度的想望。
嚴格來說,相較於日本動漫產業或韓國遊戲產業的文創匯流歷程,回看這些年的發展,我國對於動漫產業的文創特性及文創戰略功能,其實依舊有所懵懂。儘管官方參與動漫賽事、動漫節、動漫展覽的狀況已越見頻繁;但,此間活動視角與產業視角的落差,卻依然隨著外來作品的強勢露出,以及主辦單位對於參觀人潮的關注,說明了政府所擁有的動漫、遊戲或ACG產業認知,或許依舊不夠明確。不僅如此,即便改以內容產業的經營策略為考量,透過各項既定規劃的文創發展重點,同樣也能清楚地發現,諸如異業結盟、商展推廣、資訊網站的興辦,其實不必然具有支持創作者或協助原創的實質效益,自然,也就不太容易成為捻燃產業火種、催發對外競爭力的契機。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機制暨系統規劃示意圖】(圖片來源:本文整理)
以國家發展委員會劃定的文化創意產業範疇而言,在由藝術產業、媒體文化產業與設計產業所共構的三線主軸之下,漫畫與動畫、遊戲的定位,分別屬於圖文出版及數位休閒娛樂的子項之一,是為媒體文化產業的分支。固然,從產業分類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歸納並無可厚非;但,如果作為振興產業及創造效應的進路,平心而論,未能聚焦的操作意識,或許也就容易衍生資源分配的耗散,無法導出提綱切領的成果,遑論趕上先行者的腳步。
【政府產業發展資源分配暨運作能效概念示意圖】(圖片來源:本文整理)
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資源有限,對政府而言,如何利用常識比率的預算取得更為顯見的實績,不僅將會成為經費撥劃時的首要考量,更可能產生連帶化的思維盲點,形成投資難以集中、理解難以深入、規劃難以周延、產業難有重點的隱憂。如果再把政府採購法本身立意及效益的矛盾也納入考量,歷來政府資源之所以不斷挹注卻又蒸散成各種問題的原因,似乎,也就有了一條可循的理路。對照於此,在進一步梳理動漫與文創沸沸湯湯的產業糾葛之前,放眼寰宇,無論全球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經驗、各國產業質性的確立脈絡、既有範型的運作邏輯、文創產業的構成模式、動漫產業的要素對接等等,或許,也就猶如潮流背後的本質問題一般,不能不先作一番整理式的探討。
有目的的補助
英國布萊爾內閣於1997年所提出的「創意產業」政策,是目前對於文化創意產業所共識的起點。然而,猶如一件衣物的織成,必然有其最初的發想及原委,嘗試穿越成果的沿革,反而更能擺落條目、款式般的雜訊,協助我們追問英國結合「創意」與「產業」的理由。
1979年,英國推轉蒸氣巨輪的兩個世紀以後,時代進入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變遷。工業革命以前,由於機械科技並未普及,相對仰賴人力與手工的社會,不僅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產銷模式,經營整合市場的意識與能力也相對貧乏。然而,兩百年間,隨著工業文明不斷帶動經濟及消費的成長,對20世紀的英國來說,「商業」一詞的概念,早已不再只是人類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所有飽暖以後的欣享、玩賞與活動,也同樣進入了探手可攀的領域。
【政府挹注藝文內容暨意識概念示意圖】(圖片來源:本文整理)
這樣的狀況,使得英國政府自從1964年成立「藝術委員會」(The Arts Council)以來的文化方針,產生了思維性的質變。在過去,藝術被定義為一種對應於歷史、文化的存在。雖說中產階級於19世紀的崛起,使得親近藝術早已不再只是貴族社群的專利;但,基於審美意識、精神修養而論述的藝術教化功能,卻始終循環著柏拉圖般的認知,承襲著西方世界對於藝文政策的態度。於是,至少以20世紀中葉的英國而言,國家對於藝文領域的資源挹注,不僅如同一段履行人類文明責任的過程,試圖藉由軟、硬體設施的維護與建構,完成藝術成就的保存及文化底蘊的延續;另一方面,政教精神的宏揚與人民百姓的薰陶,其實也更是一種進行補助的理由。
與此同時,製作科技的進步,實現了創作性成品的量產。儘管依舊不比傳統工藝的技術及品質,但開模生產的形式,卻仍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針對大眾化的消費市場,以器具、用品為載體,造就了藝術與文化精神的滲透。當使用者不再要求杯子能夠裝水就好,當消費者開始講求生活用具的裝飾及造型,可以理解的是,無論商品最終被做成宮廷般的精緻或庶民般的俚趣,此間經濟勢力的群聚,都已經透過買賣效應的發酵,變動了「藝術」原本所置身的處境。
越來越導向自由與商業氛圍的價值思維,使得民粹意識的集結,逐漸與中央稅收的數額呈反比,交織著對於國策及財政的詰問。於是,為了協助政府招架中產勢力的凌駕與置喙,英國當局自1979年開始,進行了文化政策的質性調整,把原本無關報償的「補助」概念,轉作計算收益及回饋的「投資」邏輯,藉以凸顯政府對於稅收使用的積極作為。也就是說,政府對於藝文場域、文化活動的挹注,將不再接近一種出世、超然的義務,而會在行銷、營收的前提之下,運作著將本求利的思維。從結果來看,這段政府之於交易拍賣、展演活動、商品製作的進場過程,猶如某種金援結盟的操作,刺激了藝術市場的多元化與活性化。不僅順利提取了大眾需求背後龐大的經濟效應,更因為扣合了產業形式之間的階級紐帶,而創造出另一種揉合雅、俗的文化及消費型態。甚至領先了布萊爾內閣近20載,初開了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濫觴。
沒退路的挖掘
2015年,每年三月於曼谷IMPACT ARENA舉辦的「泰國設計家具展(Thailand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Fair,簡稱TIFF)」,首度邀請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參與展會。作為一場揭幕自2000年,儼然成為當代指標平台的產業盛事,臺灣主題館(In Taiwan In Design)的設立,一時蔚為國人熱議的話題。事實上,泰國以設計產業嶄露於國際賽會、商業舞臺的歷史,也約莫等同這段行走了15年的旅程。
【2015泰國設計家具展(TIFF)展會剪影】(圖片來源:TIFF2015官方網站)
1997年,因外資匯聚而過度翻揚的泰國股市與房市,引來了國際投機炒客 ── 索羅斯集團的計劃性攻擊。藉由前置階段對於放款和借貸的雙向操作,以索羅斯為首的量子基金公司,不僅間接催化了泰國經濟的膨脹程度,攫來了大量的泰國貨幣,更透過房股商品的積極收購,再一次堆高了虛假卻繁榮的盛況。其後,脫產、拋售泰銖的急轉直下,在期貨操作與貨幣貶值的同時,為索羅斯集團收割了昂比天價的財富。當然,也刮起了影響深遠的金融颶風。
大舉放賣泰銖之下,外匯存底不再足以收購國幣的泰國政府,被迫棄守一度賴以安定經濟的兌美元定率政策,改以浮動匯率作為抵禦投機攻擊的應對之道;然而,當兌美元匯率一路自24.5跌破40大關,隱藏在數字背後的,卻是國內外商業體系所架接的連鎖軸線,以及進出口貿易失衡、外商投資離散、通膨隱憂等猶如骨牌效應的危機。
泰銖兌美元的災間行情,在歷史上留下了56比1的深刻印記。如何收拾淪為芻狗的經濟及民生,成了泰國當局所不得不跨越的障礙。不足過去一半的幣值,給了期待重建的泰國政府,某種無須捨近求遠的想像。事實上,雖說過度單薄的泰銖造成了人民生活的艱苦,但對外幣視角來說,形同倍增的匯兌所得,卻又無非是種利多。於是,風情匯萃的泰國,將眼光看向了本就行之有年的觀光產業,提出了浴火重生的假設 ── 如果能夠想出某種方法,讓國際遊客更全面地感受到泰銖的「好用」,那麼這段「愉悅的使用者經驗」,就會成為荒地間的綠洲。
【amazing THAILAND 1998-1999廣告片段】(圖片來源:CF影片翻拍)
以1998年的「Amazing Thailand」為代表,十多年來,泰國試圖以觀光興國的策略,牽動了整體設計及創意產業的發展。既然標榜「驚豔」,勢必不能忽略與它互為表裡的「滿足感」,自然,也就更不可能無視承載著一切的「舒適」前提,否則便運作不了自驚豔而好奇,自好奇而蒐奇,自蒐奇而消費的預設循環。因此,以消費者的入境、落腳為起點,為了深入觀光客的需求心理、創造更多元的消費意識,一系列裝潢風情化、傢俱風格化的住宿據點應運而生,重新調整了「旅館」之於「過夜」的功能定義。不僅隨之展開一條追逐著旅人足跡的服務業軸線,更因為必須接出泰國專屬的識別感及發現感,所以無論食、衣、住、行或視、聽、享、用,都導入了鮮明的文化素材,嘗試透過民族色彩的包裝,利用看似傳統的創新手法,將下榻場域築成一座全天候的展示舞台,在旅人的起居、見聞中置入別出心裁的種種,塑造一段獨特而歡快、令人樂於付費的徜徉經驗。
【全家便利商店Let’s Café‧Mr.P系列廣告】(截圖來源:全家便利商店官方臉書)
當臺灣民眾開始在2009年的超商集點活動裡看到泰國設計品牌 ──Propaganda的「Mr.P」,不僅作為當地文創產業樞紐的官方機構 ── 「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簡稱TCDC)」已然成立四年有餘,泰國從風暴中重新起身的故事,也一再成為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從結果來看,無論由植材、曲線所共構的南洋燈椅,抑或挺起那話兒作文章的人型檯燈、造型匙圈,這些鉅如建築風貌、場域氛圍、家俬形式,細至文具禮品、工器雜貨、生活小物的設計及創意,無非都是種極為精準、捕捉了消費者心理的計畫性產品,一再經由全面而滲透的觀光式行銷,被送進了接受者的視野,發酵出牽髮動身、跨業共榮的行銷效應。也許因為亮眼的成功,使得它們形狀鮮明、富有詼諧、節奏悠揚的綜合觀感,足以成為時尚、藝術、美學等深邃話題的討論標的;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回顧本質與源頭的發展軸線,其間一切巧思妙想的煥發,或許也都是一種對換感受及營收的手法,來自比什麼都還務實的前提。
參考資料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2005年1月31日行政院臺經字第0940002618號函准予修正)。
●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檢討總說明〉(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01568&ex=2#.VV6T6PmqoSU)。
● 劉新圓:〈文化產業政策的形成〉(臺灣: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4年10月)。
● La Vie編輯部:《泰國人憑什麼?創意慢活,泰國美學產業價值的源頭》(臺灣:麥浩斯出版社,2007年12月)。
專欄作家 周文鵬
文學博士、大學教員、理性派編劇、動漫文學暨產業文化研究者
◎ 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曾開設:淡江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動漫與文創產業】課程
曾任:2014年文化部漫畫產業人才培育計畫「動漫敘事與文化創意產業理論」專題講師。
◎ 研究關鍵字:臺灣漫畫審查制度、漫畫文學論、臺灣漫畫文學史、故事與敘事方法、圖像載體、文化創意產業。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