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本文出自筆者博士論文:《圖像載體的敘事與接受 ── 論臺灣漫畫文學的形成及創作》,為免觸法,引用請詳明出處。
綜觀我國的漫畫研究現況,不難發現,無論是研究者與撰述者所共築的學術視野,抑或其學術視野所並未得見的範圍,它們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其實也正好反應出了我國社會對於漫畫的的認知狀況。從結果來說,無論傳播與資訊研究,其主要用來結合漫畫系統的接點,在於圖像媒介之於具體表現、具象傳達的各項特性及影響;與此同時,藝術與設計研究的切入角度,則也立足於圖像及繪畫脈絡的連結,以及其背後各種可供導入、詮釋的美學意識、理論思維。這條軸線,其實正與漫畫本身基於視覺感官,而易於表現寫實、虛構、具體、抽象等各類型內容的特殊質性,有著對架般的關聯。
另一方面,無論正統文學視野的闕如,抑或教育功能、兒少議題等延伸主題的連動,所清楚呈現出來的,仍是低年鄰讀者與漫畫內容之間,那份被認知為近乎真實的依存關係。至於文化研究的視野及擴展,從近年來,相對集中於產業文化、同人誌文化和應用文化的研究趨勢來看,國內根源於文化創意產業思維,進而蔓延至圖像及動漫產業的尋訪脈絡,則也尚算顯而易見。事實是,作為一種具有圖像及文學等雙重創作性質的作品類型,漫畫敘事所積澱的各種底蘊,才是前述各種學術系統,之所以能夠順利獲取研究及分析素材的主因。換言之,截至目前為止,以漫畫為核心,其基於文學創作本質,以圖像敘事方法所開展而連通於其他各個領域的成果及價值,其實並不需要藉由自外而內、自他領域所逕行詮釋的關聯式研究,才能因此獲得確立。
可喜的是,作為國內代表性的國立大學,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4年1月25日,結合以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發行了以ACG 為主題的研究論集──《另眼看御宅:跨媒體傳播下的日本文化剪影》。作為一部以學術為基砥,卻也開放各類型評議、析論、探討文章來稿的研究論集,其主編 ── 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胡正光副教授提道:
本書以風靡台灣的日本次文化為主題,
針對台灣社會流行的日本動漫、小說、電視劇進行分析討論。
期待學院體制外的研究者,以嚴謹的眼光來檢視、批判自己所愛好的興趣,
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或許可以算是一種有別於學院論文沉重、繁瑣形式的「輕論文」,
以知識的創作、傳播為目的,不讓知識的生產受限於格式。
圖12 《另眼看御宅:跨媒體傳播下的日本文化剪影》封面書影
圖片來源:交通大學出版社官方網站
而研究發表人之一 ── 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梁世佑教師亦提出:
學術為何不能如此?「輕論文」、「微學術」是否可以存在?
我們並非否定學術之嚴謹性,更非進行典範的解構與再塑,
而是我們認為:學術並不一定要討論那種沒幾個人理解的艱深冷僻問題、
學術書籍也應該可以平易近人、內容好讀且具有市場商業價值。
如果「科普」的推廣象徵著學術走向大眾的的普及化,
那我們的目標則是逆行的「正典化」:
「讓一些看似通俗粗淺的流行娛樂也能被當做一門正經的知識與學問來對待」。
由此可見,學界對於自身既有的學術體制、研究方法、成果形式等範型,在面對ACG等非傳統的創作型敘事文化體系時,所相對映照出的侷促、散落、非核心等問題,其實也並非無所察覺。事實上,梁世佑所謂的「正典化」,與其將之解釋為「通俗內容的學術詮釋」,進而形成彷彿牴觸於「平易近人」的價值論述;更貼切的說,「不讓知識的生產受限於格式」的意義,除了以知識為目的創作、傳之外,其實,也更是一種正視各種體系,探究也承認其內涵價值的學術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僅漫畫(甚或ACG)所逕自形成的底蘊及價值,形同獲得了再一次的確認;如此相對持平也開放的論述基調,確實也為我國針對漫畫及其相關議題所進行的學術研究,預留下一扇更為開闊、更為實質也真切的視野。
〈漫畫文學論.行者篇〉之其二:那些能夠前去的地方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