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敘事論〉之其四:關於工具 ── 寬頻化、數位化;多媒化、程式化

● 註:本文出自筆者博士論文:《圖像載體的敘事與接受 ── 論臺灣漫畫文學的形成及創作》,為免觸法,引用請詳明出處。


.寬頻化/多媒化

  與其將電腦科技的進步與普及,視為當代載體革新及資訊變遷的主要推力,更貼切地說,當代社會之所以在視覺化操作以後,又將視覺化的資訊認知,拓展成了全球共通的趨勢,甚至在文字載體的傳統體系之外,開闢出了圖像化、具體化、混用化的溝通模式,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網路速度的提升。

  1994年,新絲路、中華電信、Seednet等網路業者,陸續開通撥接上網服務,促使我國進入了以圖形網頁為主的「WWW」網路時代。在此之前,立基於文字碼的電子佈告欄系統 ── BBS,以及文字式網頁系統 ── Gopher,一直都是網際資訊的主要流通形式。直到1998年,和信超媒體、東森寬頻等有線電視業者,陸續推出Cable modem,完成有線電視傳輸纜線的連網功能;以及1999年,ADSL寬頻連線系統問世以前,藉由電話線路連網的撥接形式,是我國對於網際網路的使用主流 。

  然而,儘管進入了支援圖片、影像及音訊的多媒體網路時代,以電話線路連網的撥接時期,每臺個人電腦所能獲得的網路下載及上傳速度,至多不過每秒56Kbps。以現有寬頻連線的最低水平 ── 下載2Mbps(即1024Kbps x 2)/上傳64Kbps來計算 ,目前資訊環境所能完成的單秒下載量,在撥接形式中,必須花費36倍的時間。即便就上傳而言,8Kbps差異似乎相去不遠;但,事實是,透過電話線路的執行網路連線,相當容易受到流量(即同時上網用戶數)的干擾,發生類似佔線、斷線等無法聯結的情況。不安定的連線品質,不僅不對等於撥接費用、電話費用的雙重收取,更直接影響了上傳及下載的速度,使其難以達到理論值的上限。


圖49 2013年12月‧國立故宮博物院首頁活動宣傳圖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緩慢的下載速度,再加上更加緩慢的上傳速度,使得我國「WWW」初期的資訊使用者,雖然作為視覺操作族群的一份子,卻無論製作網頁、瀏覽網頁或張貼留言,都無法有效利用具體化、圖像化的表現方式。以圖49為例,這張2013年12月時,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放置的首頁宣傳圖,檔案大小為128KB。根據1KB=8Kbps的實際換算比率,這張JPG彩圖的實際質量,等同1024Kbps。換言之,在每秒56Kbps的速率情況下,即使一直以最大值進行傳輸,無論下載或上傳這張圖,都至少需要36秒的時間。相較之下,就算只是下載2Mbps(即1024Kbps x 2)/上傳64Kbps的頻寬速率,也能大量節省讀取及傳送的時間,在1秒內完成下載,在16秒內完成上傳;遑論進入光纖時代以後,藉由傳輸線材的改良,而在寬頻極速(下載8Mbps(即1024Kbps x 8)/上傳640Kbps)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下載100Mbps(即1024Kbps x 100)/上傳100Mbps的光纖極速。

  由此可見,雖然Windows與Office系列的問世及風行,改變了世人對於資訊型態的認知,也改變了處理資訊的方式;但,要令習慣於視覺化、圖像化思考的大眾,獲得能將相同邏輯沿用至表現、接收、溝通、互動的能力,如果沒有足夠效能的網路輸載條件,是難以達成的。以圖50為例,目前,各大知名入口網站、資訊網站的首頁及內容頁,為求鮮明、豐富、凸顯、吸引於讀者,幾乎都以相同形式,進行視覺化、圖像化的呈現。其中,包括JPG圖檔、支援動態表現的Gif圖檔、Flash式內嵌影像、Png網路圖形格式檔……等;動輒十餘張超過百多KB的檔案,可以想見,如果在每秒56Kbps的撥接時代,光要讀出完整的頁面,便將耗損大量時間,根本無暇論及操作或內容表達:


圖50 2013年12月26日‧Yahoo奇摩首頁截圖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事實是,網路速率的寬頻化,以資訊使用者為核心,接通了認知與實踐之間的鴻溝。不僅帶動了表現方式與溝通方式的具體化,也將資訊形式及表達方式變成了可操作的選項,提升了使用者的掌握能力。儘管,文字仍是無可或缺的意義載體;但,一如ICQ、MSN、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的發展過程,圖像要素的作用及價值,無論對操作或表意而言,都逐漸化為實際,更形成了獨立而豐富的載體系統,與文字相輔相成。

  另一方面,足量輸載的頻寬條件,則更召喚了程式工具的設計及創新,使得資訊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模式,在實現了圖像、文字、符號的混用以後,又跨進了影像、音訊等多元載體的領域。2005年問世的Youtube,是一個提供使用者上傳影音畫面,並藉由檔案網址進行撥放式分享的影音應用平臺。由於每段動態影音,動輒具有數十倍於圖像檔案的質量,因此,就效能門檻而言,這類需要高傳輸效率的網站功能,幾乎不可能普及於每秒56Kbps的撥接時代。但,正因為具備了足夠的輸載條件,所以,Youtube的出現,不僅將影音檔案的網上儲存、網際分享化為實際,更迅速接合於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社群網站的多媒體發佈功能,緊接在圖像之後,成為另一種當代資訊流通的重要選項:


圖51 2013年12月26日‧Youtube首頁截圖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以問世於2004年、開放大眾申請於2006年9月的Facebook為代表,Twitter、Google+等社群網站的出現,彷彿整理者一般,為當代的資訊使用者們,盤點、羅列了所有可運用的表達工具。在社群網站中,使用者不僅能夠隨心所欲地導入純文字、純圖像、純影像素材,更可以藉由發表過程,將它們加以混合,形成意欲傳達的內容:


圖52 Facebook介面暨影片嵌入功能示意圖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本研究整理



圖53 Facebook介面暨圖片嵌入功能示意圖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本研究整理


  如同圖52、圖53所示,隨著社群概念及圖像、影音要素的導入,分享行為與多重載體的娛樂效果,產生了明顯的共鳴。一方面,好友機制的設計,令發表者提供予社群平臺的每一則內容,都形同於對真實存在的友人發聲;二方面,從瀏覽者的角度來看,兼具圖、文、影音的內容形態,也透過擬真般的接受感,令人彷彿真實參與了友人的生活。於是,對象性、流通性及多元性的強化,便相對提升了資訊內容的議題價值,使得每一條流動於平臺頁面的多媒式消息,都有機會受到多數人的關注,引發部份人的討論。

  這樣的改變,使得早期由個人首頁(Homepage)、部落格(Blog)所建構的資訊交流基礎 ── 展示/造訪/閱讀 ,逐漸衍生、轉變為群體性且即時性的互動模式 ── 共見/共議/共享 。這段過程,不僅說明了分享行為的串聯,足以透過資訊載體與溝通模式的共構,將虛擬社群疊合於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從結果來看,當前網際社群的崛起與興盛、多媒式資訊的泛用及廣傳,其實也體現了當代資訊使用條件的提升,以及在視覺化、圖像化及寬頻化的交錯變遷之下,使用者所不斷獲得、不斷攀高的資訊支配能力。


.數位化/程式化

  儘管,網路頻寬的擴大,提升了使用者在表達行為中,對於多媒式資訊的掌握能力;但,無論Youtube、Facebook或Line,在被實際用於內容發表以前,這些功能多元的介面和平臺,其實都必須共同面對一個問題 ── 文字以外,使用者手中各種圖像、影像、音訊等表達素材,究竟該如何產生、如何製造與獲得?

  事實是,即便寬頻網路與光纖網路的出現,令資訊使用者得以沿用視覺化的操作思維,選擇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表達;但,如果沒有獲取內容素材的管道,也不具備創造素材的前置處理能意,功能再多樣的發表平臺,也終將形同虛設。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擷取工具 與處理工具 的出現,無疑是個互為表裡的關鍵。


圖54 掃瞄器設備形象示意圖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在資訊數位化的軌跡中,除了電腦裝置以外,「掃瞄器」於1984年的成功商業化,對一般資訊使用者來說,是最早獲得的數位化接點 。在此之前,無論任何文件、圖片或照片,不僅無法直接以數碼形式存在,更難以經由檔案儲存,作為提取及數位化發表的素材。及至2004年,「數位相機」的銷量,首度超越於傳統底片相機 ;不斷提升的製作技術,使得原本使用一般乾電池、仰賴電腦磁片進行存取的數位照像設備,只用了極短暫的發展時間,就擺脫了容量、攜帶、續航力等多重窘境,完成了記憶卡化、鋰電池化、輕巧化的蛻變。這段過程中,不斷上升的使用人口,帶動了普及率、銷售量、零售價與研發度之間的良性互動,甚至促成了數位相機對影音記錄功能的兼容。


圖55 2013年12月28日-PChome網路商城截圖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由於不必再經過沖印、掃瞄的過程,就可以直接透過電腦設備,進行多媒體內容的存取及使用,以「數位相機」為代表,DV攝錄影機、錄音筆、視訊鏡頭等各類擷取工具的應用,厚植了「掃瞄器」所開端的數位化歷程。截至目前,一臺備齊閃燈補光、變焦操作、全彩拍照、有聲錄影等應有機能的入門款數位相機,售價約在新臺幣2500元以內。相較於問世之初,動輒索價新臺幣萬餘元的性價比,從資訊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無疑說明了多媒體素材的取得門檻,已迅速且確實地下降到了近乎日常用品的水平。

  另一方面,以「小畫家」、「錄音機」等內建於Windows系統的多媒體程式為開端,在電腦和視覺化操作系統的普及過程中,對應於圖像、影像、音訊等多元媒介的軟體工具,也各自突破了「擷取」的本質,發展出變化多端的「處理」功能 。1991年,第二版的Photoshop影像處理程式,正式支援Windows系統。由於提供了濾鏡、尺寸、色彩、對比、合成……等各種便利的圖檔編修功能,這款修圖軟體的風行,不僅令PSD檔成為全球通用檔案格式,更使得程式本身的簡稱 ── PS,成為類似流行語般的社會化存在,用來表示修圖的處理動作及其成果。以2013年12月為例,2日的《蘋果日報》曾提道:

   熱燒多日的王力宏喜訊話題,因一張全家福合照,延伸出有趣新發展。
   照片中他與新婚妻子李靚蕾、王媽媽親密而坐,一家和樂融融,
   卻有網友指出該圖5大疑點懷疑作假,另有網友P圖(指修圖)「創作」原圖比對。

此外,19日的中央通訊社新聞與28日的《中時旺報》,也都出現過相同的用法:

   湖南高速警察隊的2名警察在執勤時,巧遇黃渤,趁機要求與影帝合照。
   交警還興奮地在微博上寫說:「出門散步,發現1個大叔很是眼熟。
   蜀黍(警察叔叔)好像在很多大片(電影強片)裡看到過,你認出來了沒有?黃渤!」
   這張趣味照po出後,隨即引起1萬5000多位網友瘋狂轉發,
   不少人調侃黃渤:「手上的手銬是不是被P掉(以修圖軟體修改)了?」
   並建議黃渤:「與警察蜀黍合影時別站中間。」

   西安民眾在網路上形容,街上幾十公尺外的建築物都被霧霾掩蓋,
   人們只能藉由廣告燈光辨別建築位置,口罩、圍巾成為防霾的必備工具。
   還有人說,有霧霾拍照「不用PS(photoshop修圖),自動抹去建築物」。


圖56 Adobe:LOGO暨相關程式工具示意圖
圖片來源:官方網站截圖


  以發行Photoshop的Adobe公司為例,作為資訊數位化歷程中的重要企業體,在專攻圖像處理的成功基礎之上,所開發、整合的軟體工具,亦陸續涉足了影片剪輯、音訊剪輯等各種類的媒體領域。於是,以Adobe旗下的影片及音訊處理程式 ── Premiere、Audition為代表,MoverMaker、威力導演、繪聲繪影,以及GoldWave、WaveEditor、Audacity等各種處理工具的出現,使得傳統線性剪接、分軌混音、媒體合成的技術門檻,因為程式便利性與普及率的提升,而發生了明顯的下降。

  StreeVoice是一個成立於2006年的本土多媒體創作交流平臺,藉由分站形式的經營與聯結,匯集港、臺創作者的多元創意,透過網站形式,呈現圖文、圖音、影音、文音等各類型創作結果。截至2012年,該平臺已擁有30萬名臺灣註冊用戶,包括近5萬組音樂創作會員,以及15萬首原創曲目 。換言之,即便暫不考量分散於Youtube、Facebook等類似平臺的非StreeVoice會員者,而只以曲目數量作為參考;事實是,目前臺灣至少有10萬名以上的資訊使用者,因為數位化與程式化的變革進程,而具備了混合運用文字、圖像、影片、音訊的能力:


圖57 StreeVoice多媒體創作交流平臺首頁截圖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由於資訊環境的支援,令這些創作內容也能成為其他使用者轉發、再分享、應用的對象,從結果來說,這些活躍於網際平臺的成員,並不只是單純的分享者。以近年發跡於MSN平臺的彎彎為例,雖然,起初只是透過影像處理軟體,簡單畫出自我的心情圖像將之設為MSN軟體當中的個人代表圖;但,一經發表,網際空間的流通及分享行為,便隨著視操族的喜愛與再分享,形成一股無形的推力。最後,這一系列原本只用於個人頭像 的造型,不僅發展成人所共知的「表情符號」,銜接至圖書出版、週邊產品等商業領域;亦於2007年,得回「講義雜誌年度最佳作家」的插畫類榮銜 。另一方面,2013年12月,自2005年於自轉星球出版社發表《彎彎塗鴉日記》系列以來,彎彎所創作的系列造型,已經確定以LINE即時通訊軟體為平臺,與韓國LINE公司締結收費下載合作。從結果來說,此為臺灣漫畫及圖像創作者首度以個人名義,將作品以有價形式呈現於LINE即時通訊軟體的線上貼圖商城,具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意義 。

  
圖58 彎彎作品與個人頭像作品示意圖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以彎彎為代表,米滷蛋、洋蔥頭、兔斯基、馬克等人 的存在,說明了擁有工具應用力及載體支配力的分享者,在當代的資訊環境中,同時也扮演了創造者及提供者的角色。一方面,作為個人創作者,所完成的作品,將能分享給親朋好友,成為彼此表意的素材、溝通的媒介、討論的話題、取樂的標的;不僅如此,深一層想,這群擁有工具應用力及載體支配力,能夠創造具體化、圖像化、多媒化素材的人,其實,也正是MSN之所以產生「表情符號」,LINE之所以擁有「饅頭人」、「熊大」、「兔兔」,中華電信、樂天市集、大同公司等企業單位,之所以能將「電信寶寶」、「樂天熊」、「大同寶寶」等造型,延伸至即時通訊平臺的原因。


圖59 LINE與各大企業單位貼圖合作內容示意圖
圖片來源:系統截圖/本研究整理


  由此可見,雖然擷取工具與處理工具的進步,不代表能把相同程度的運用能力,賦予給當代的每一名資訊使用者;但,整體提升之下,自網路頻寬擴大起算,輸載條件、平臺條件、工具條件與素材條件的逐步到位,卻仍為各種不曾掃瞄、不擅繪圖、不常攝錄、不諳軟體的一般人,備齊了當代資訊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一旦不會畫圖的人,也能輕易透過各種圖像來呈現想法、取得資訊,同樣仰賴「畫面式表達」的現代人,之所以不同於上古先民,並未困擾於成像結果的處理與取得,其原因,也就不言自喻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