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漫畫審查論‧源篇〉之其十一:創作控制與思想干預
● 註:本篇截錄自筆者碩士學位論文─《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為免觸法,欲轉引者請詳明出處。
從結果分析,「漫畫審查制度」所帶給統治者的後續收益,或許不光只是文化場域的介入、整治與監控。李衣雲著眼於青少年與國家的關係,認為「漫畫審查制度」的出現原因,當中其實還隱藏了國家意欲掌控下一代思想的考量。其《斷裂與再生 - 對台灣漫畫生產的初探》中提道:
青少年作為成人世界的異人,在意識與權利上,
乃被排除在日常世界的邊緣。
然而,青春期乃是個體動力最強的時期,
青少年又是成人世界的後備軍,
在視之為游走邊緣的異人之餘,
又不能不設法將之納為共同體。
…… 這表現在對漫畫等被視為青少年娛樂的控制上,
整個共同體所採取的方式是全控而非疏導。
漫畫審查制即是企圖以全控方式,
全面掌握青少年流行讀物的內容,
由國家機制決定何者適合何者不適合下一代閱讀,
青少年從閱讀主體一轉成為被宰制的客體。
青少年雖然處於青春期、活動力強,不過由於自身社會與經濟能力的嚴重不足,因此儘管坊間其他更為先進的娛樂方式不一而足,但對於當年的兒童與青少年來說,隨處可見、取用方便的連環漫畫書,卻無疑更有機會成為主要的休閒娛樂。於是相較於有能力另闢休閒途徑的成人讀者,青少年正值人格與思維養成的特性,令漫畫的故事內容,無形中產生了影響讀者思想及價值觀構成的可能;再加上青少年原本就是國家未來構成的主要成員,因此從統治者的角色著眼,此時青少年讀者對於漫畫情節的親近與容易照單全收,長遠來看,其實更是一個由源頭開始宰制,甚至洗腦下一代人民思想的管道。
由於兒童與青少年正處於學習及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他們在這段時間所接收到的大小資訊,無疑將會同步成為人格建構的主要素材。換言之,這段過程將極為容易對他們進行思想及觀念的深刻形塑,儘管隨著記憶與印象的深淺,素材的重要程度亦將有所不同,但對於以漫畫為主要娛樂,長時間(反覆)浸淫於漫畫情節的青少年讀者來說,此時一本本的連環漫畫書,卻也正好因為被視為生活中重要的娛樂來源,而在讀者本身極為關注的閱讀行為中,大幅提升了它們影響其人格養成的可能。藉由前文對漫畫教學方式的論述,可以知道學習行為的成效,大致與學習過程的專注程度成正比。於是青少年讀者對於連環漫畫的熱愛,無形中使得漫畫故事所闡述的訊息內容,具備了作用於年輕族群的強大影響力及感染力。這不僅是早年學童求仙事件的發生主因,同時這份能夠輕易深入下一代價值系統的思想灌輸能力,其實也正是漫畫之所以堪為教化工具的理由。
青少年與漫畫之間深厚的依存關係,令統治者瞭解,只要掌握了漫畫內容的結構操作,那麼透過思考模式與意識形態的反覆置入、吸收,自然也就無異於進入了青少年族群的思想體系,擁有了相當程度的控制實效。而也由於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反教條、反社會、反統治的情緒傾向,令他們成為學運類抗爭活動向來的主要份子,因此顯而易見的是,以漫畫載體的思想灌輸功能為著眼點,「漫畫審查制度」背後所隱藏的統治者考量,其實是如何藉由漫畫內容的宰制、監控與改造,進而消弭下一代所可能出現的反動思維,以及支配未來社會中堅份子的思想。以青少年為主要閱讀對象的改變,令漫畫載體原先所具備的一切傳媒與教學的優勢 ,更強化為一種作用於讀者思維構成的教化力量。儘管過去的文宣運用亦有其一定程度的教化功能,但相較於以成人為對象,較不以人格養成為考量的使用目的來說,以年輕族群為對象的漫畫宰制,卻更是一種縱向的,效果深入了讀者思想及價值觀建構的置入操作。本文在討論「漫畫審查制度」的細則時,曾經提到透過審查單位所輔導創作的一系列優良連環圖畫,不難看出無論題材內容與編繪,對於所謂的優良,國立編譯館自有其既定的先行概念 。而這些輔導作品其實也同時印證了「漫畫審查制度」背後所帶有的教化意義,於是本來被政府用作政令傳媒的連環圖畫,至此也就因為意外的活用,進而成為統治者的宰制工具,完成了紮根於青少年思想基礎的教化過程。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