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而不見,遑論感動:
• 在談論文學之「美」如何「動人」以前,首先該思考的,其實是自己對於「文
• 字」或「文學」,究竟擁有幾分「感度」?如果,在與「語言」、「文字」等
• 資訊媒介進行互動的時候,無法有意識的運用思考及感受能力,那麼無論多少
• 作品送到自己眼前,也終將只是霧裡看花。
• 辨及毫顛,思、覺、體、會:
• 以「錯別字」為例,很多人寫錯字的理由,其實不是「不會寫正確的那個字」,
• 而是「不知道對、錯之間到底有何不同」。這樣的基調,令多數現代人越來越不
• 容易親近「文字」,當然,與「文學」也就越來越疏離。
• 沖/衝 槍/鎗 復/複 的/得 涕/嚏 蕩/盪
• ( )控器 眼睛( )澀 企( )案 大前( ) 離鄉背( )
• 知系統,懂原理,才入門檻:
• 「方塊字」的特性,令「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中國文字,產生了許多書
• 寫與理解的可能。也正是因如此,所以「逐字相加,始成句意」的中文,一直以
• 來,都帶有強烈的「串接性」和「浮動性」。
• 「串接性」,指的是詞語或句子,必須等待各個文字塵埃落定,然後才能合成一
• 組完整的「概念」。例如「酒瓶」與「酒瓶蓋」、「傷心」與「傷透心」、「牽
• 手」與「牽手指」之間的變換…… 閱讀過程中,讀者雖然會產生多次的誤讀與歧
• 出;但每一次的重新聚焦,卻又同時增加了感受的層次性與豐富性,令「意義」
• 能夠擴大、縮小甚至跳躍。
• 「浮動性」,指的是「串接」未完成以前,無論詞語或章句,皆會處在一種「不
• 確定」的狀態當中。例如「○○○在水○裡」一句,如果以「果子」一詞開頭,成
• 為「果子○在水○裡」時,對於讀者而言,雖然「果子在水裡」等文字,已經構成
• 了一組完成的意義,但剩餘的兩個空圈,卻又保留了偌大空間,令原先的理解隨
• 便可能被推翻。
一顆蘋果,滾落到男子的腳邊。西裝革履的他,剎時露出了嫌惡的眼色......
最後一句是怎回事? = =a
回覆刪除讓我會想接續這個「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