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閱讀漫畫的經驗告訴我,所謂的「少年漫畫」,如果出版數量撐不到十集以上的,大概都不會好看到什麼地方去。如果不是創意貧乏,大都步軌前人所開發的點子;那麼大概就是敘事紊亂、內容空洞,不僅沒有講故事的節奏,更看不到什麼具體的內涵......。
熟悉漫畫的人都知道,日本是一個絕不手軟於腰斬連載的國家。像《七龍珠》、《JoJo冒險野郎》、《烏龍派出所》這種能畫越世代、以十年為連載單位的長壽作品,終歸只是鳳毛麟角的經典,並非其他千萬同業所能望其項背,例如曾經以《烘焙王》紅過一段時間的橋口隆志,早期在創作《美髮王》的時候,也到底只支持了三冊單行本,隨後便像其他被中止連載的漫畫家一樣,用一本明顯變厚的末冊作為謝幕。
又例如曾經因為《聖鬥士星矢》、《城市獵人》而聲名大噪的車田正美及北條司,雖然陸續發表新作,但綜觀這些年來的成績表現,卻也終究因為與過去的榮景相去甚遠,而令他們不時難以逃脫黯然下檔的命運,甚至是重開封卷,執筆再續當年的成名作...... 由此可見,對於商業掛帥的出版業界來說,只要銷售量與讀者回函的反應不夠理想,那麼無論是不是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師,想要一路順利地連載下去,很抱歉,還真的是連門都沒有......
斬刀隨侍的情況,令漫畫家想要累積一定數量的單行本,得先翻越一道難以想像的高牆。因此出版社將本求利的基調,便令「十集定律」成了某種接觸少年漫畫時的判斷法則,儘管不見得禁得起辨證,畢竟許多早已連載成大部頭,動輒2、30冊單行本的作品,其實也不見得有多吸引人;但整體來說,這個充其量只能算是經驗論的現象觀察,卻又有它無法忽視的存在感...... 數年前一本名為《切法師》的作品,是令我開始反思「十集定律」的原因。我慢慢發現,原來「十集定律」之所以無法逆推,其實並不全然是因為「大部頭不一定好看」,而更可以由於「被腰斬的連載也可以很精彩」!深究起來,一部漫畫會不會受到讀者歡迎,除了本身各種內外條件之外,讀者素質與潮流趨向的影響,更是一環無從捉摸的變因 ─「讀者反應不佳就一定等於作品不好嗎?」也不知道是不是年齡增長所使然,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後,比起那些膾炙人口的當紅作品,漸漸地,我反而更熱衷於留意那些未必展成長河的小書。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