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蛋捲和海苔成為主角 ── 談7-11年節主題活動



  在7-11門口站了約一分鐘,想很快地整理出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關於「蛋捲」、「海苔」為什麼突然間變成了某種代表性的年節伴手。如果,一切要追溯回多年前嚷著「好久不見」的元本山海苔,似乎過於牽強。畢竟,就算能透過穿紅棉襖的小女孩,為海苔禮盒製造某種過年的氛味及印象,這一切,又與蛋捲何關呢?顯然,可能還有更實際、更貼近於需求與人性的原因。



  仔細想想,很多時候,「禮盒」這種東西,其實是一種視覺意義大於內容意義的存在。說得直接一點,在進一步深究它的內容物與價值之前,所謂「伴手」的觀感及效果,可能更是送禮者與收禮者所最先關注的部分。甚至於,總難免有些心思粗糙的收禮人,其實並沒有察覺送禮者心意的意識,也沒有習慣去認真咀嚼,對方究竟如何用心在挑選的過程,如何誠懇於費用的支付。

  於是,各種施、受之間的落差,慢慢劃成了現實的鴻溝。於是,「送禮」這件事,慢慢脫離了原本的意義軸心,從某種化諸實際行動的心意表達,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儀式。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時段裡,一旦不做,就會突兀得猶如失禮。

  也就是說,對多數人而言,與其用面對深交、至親、摯友的規格去看待每一個被定義為必須送禮的場合,更能均衡地符合需求的,其實是某種視覺觀感良好、內容中規中矩、價格相對平實、價值可作詮釋的存在。

  售價與心意之間的化學關聯,是個禮品施、受過程間的有趣問題。雖然高價的禮物貌似可以清楚地表現出心意,但過度高昂的金額,卻不僅會對購買者產生支付時的壓力,更可能因為展現出了過於具體的質量,而變向造成(有良心的)收禮者的尷尬心理。這樣一來,不僅心意的傳遞及感受將不再正向得純粹,贈品行為與禮品本身所可能被賦予的詮釋價值,也或多或少會受到狀況雜質的干擾。從這個截面來看,不昂貴的平價禮品,反而更可能因為平易近人的銷售金額,藉由收禮者的自我聯想,凸顯出送禮行為本身的存在與意義。

  蛋捲、海苔都是一種因為體積零散,所以相對仰賴包裝的零食。奇妙的是,這些成效良好而延續至今的包裝方式,卻又使得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它們相對高於其他零食的單價,甚至莫名塑造出了某種精緻零食、檔次零食的形象。也就是說,一旦善用這樣的認知,對於相同尺寸的禮盒,消費者其實很容易就能接受,蛋捲、海苔禮盒的內容物質量,並不如餅乾、糖果禮盒來得扎實。

  最後,就導出了一組驚人的,看似共謀般的方程式:

   盒裝觀感↑ x 內容質量↓ / 市場需求= 禮盒價格↓ = 送禮行為的執行 x 客觀條件的兼顧

  只能說,對於想賺錢的商人來說,對於不想失禮的送禮人來說,對於不想因為收了禮物而反而背負心理負擔和消化負擔(例如吃不完、用不到)的收禮人來說,這樣的操作方式,確實極其巧妙地滿足了各種不同的心思:

 1. 商人: 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製造不變或更大的營收
 2. 送禮人: 在不過多花費的情況下觀感堂堂地滿足儀式要求
 3. 收禮人: 在不造成心理壓力的情況下領受不造成質量負擔的好意

 突然發現,這個話題關聯到的層面,其實比想像中多出許多。因為原本並沒有打算這麼認真的發長文,還是先就此打住好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