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讀書計劃」是種「功能性」或「目的性」很強的東西。
人們之所以需要「製造」它,大多是為了應付「考試」。
所以才產生了「格式」、「要求」、「寫法」等「規範」;
但靜下心來想想,真正熱心於「求知」,懂得「消化」而「累積」的人,
又怎會需要刻意制定各種「框架」、「步驟」或「程序」呢?
也就是說,所謂的「讀書計劃」,原本就是為了「被檢視」,
所以才將讀書的「習慣」與「想法」具體化的產物。
其優劣判準,往往不在於「格式」或「內容」的「對不對」;
而更重視「系統」及「概念」的「完整與否」 ──
有沒有清楚的方向、理性的視野、足夠的考量;
有沒有豐富的資料、預期的成果、積極的態度……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