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停止思考?
這篇文章的題目,或許更應該叫「什麼時候能停止思考?」,或是「什麼時候該停止思考?」。是的,我說的不是想找一個理由來讓自己喘息,我說的不是一種語意與語氣都很倦的發問,我說的是,身為一個人,我們究竟為了什麼,總是要找許多理由來讓自己停止思考?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這是事實;但難道就因為被指正了缺點,所以內心裡就一直積累著怨懟嗎?難道就因為不喜歡面對現實,所以就能夠堂而皇之的自我放縱,一錯再錯嗎?放棄不能解決問題,兩手一攤,也絕對無法引導出成長與進步,因為逃避永遠改變不了什麼,它只會讓問題一再重演與加劇;也許換了一個時空,面對不同的對象,我們總會說服自己:
「看吧!那些事不再發生了,所以並不是我的問題!」
但誰又何嘗真的想過,這到底算不算是徹底的解決了什麼?做人不能只在意著表面上的順遂與光鮮,就算不再衝突了,又如何?風平浪靜的水面,不代表深處不存在著暗礁,自我本有的劣根性一日不除,所謂的「尋找適合自己的環境」,不過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遁逃而已......。
許多時候,生活中的確會有困境,會有容易引發情緒的各種問題;然而,生氣歸生氣,沉重歸沉重,回歸到事情的本身,既然會引發出這種種的不愉快,那麼勢必代表存在著蹊蹺,既是如此,理所當然的,下一步就應該是理性聆聽,理性討論,最後再連接至客觀的權衡與判斷。如果動不動就因噎廢食,動不動就惱羞成怒,夜深人靜的當下,又怎麼能夠說服自己問心無愧?
強調理智,不代表一筆取消了人類最直接的本性。人碰上不如意的事情本來就會感到挫折、不耐、甚至發怒,但問題是,在發怒與不耐的當下,我們是不是就這樣讓情緒的業火燒掉了智慧?情緒與思考的層次本就不同,是以退而求其次,我們是不是起碼能夠要求自己,即便憤懣與不悅,但至少把持住腦內客觀與理性的運作,為所當為;是不是能夠開展出足夠的度量,最少先釐清自己有多少該負的責任?對於那種一天到晚只想著尋找容身之所的人來說,如果想不通這個道理的話,不管去到哪裡,終究還是會落回同樣的窘境......
於是我們不能不思考。我們要思考在衝突的當下,所發生的一切到底合不合理,有沒有人在無理取鬧;我們要思考為什麼自己又變成當事人,究竟是不是有誰刻意在冤枉與嫁禍;我們要思考自己話出口前有沒有經過大腦,會不會反而火上加油;我們要思考別人講的東西是在分析還是硬抝,因為人是先入為主的動物,理智不發達的人,特別容易一桿子敲翻一船人;我們要思考自己到底有沒有聽懂別人在講什麼,還是又因為忽略了誤解,所以講的內容漸行漸遠,情緒也等比上升;我們還要思考自己與對方講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內容,到底有沒有人理出了客觀的次序與邏輯,或是到底誰又莫名其妙的任性將之搗毀,完全不問對錯是非......
以自省為出發點,我們要思考的東西太多了!一個人如果懂得反省,原則上,他人生的智慧與質量,將會遠遠超越不動大腦的人。因為他會記取教訓,會謹言慎行;因為他會一件又一件的對照與比較,不僅見賢思齊,見不賢也會再次督促於自我的省察。他會偷偷的發現與承認,自己該做的、該學的事還有很多,於是他會懂得滿足與謙虛,會在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驕傲的同時,提醒自己必須再接再厲;但他更會對更多事情感到恨鐵不成鋼,因為他們知道,問題不是材質本身成不了鋼,真正的毒瘤,在於那無窮無盡的設限與自我開解,沒有人說種了芭蕉就不能怨芭蕉,但是你得先認清楚,先學會反求諸己,問一問自己在過程中到底做了哪些該做與不該做的事,到底對於事件的搓圓與劣化帶來了什麼影響?如果能做到這點,那麼無論再怨,其實都怨不成憤怒,怨不成委屈;再怨,也會拋不去良心,抹不掉自己身為始作俑者的自覺。這樣一來,身為一個人,積極主動、責無旁貸都來不及了,又如何還能堂而皇之的埋怨出口?如何還能大言不慚的妄稱盡力呢?
為什麼不停止思考?為什麼不覺得疲倦?因為對於該做的事,再多花心思與時間找藉口,只會徹底絆住向前的腳步,並且在空轉的當下,蘊釀出更多離譜荒謬的自說自話。沒有人理當活得愚昧、活得任性、活得無知,除非這是他瞭解了箇中得失以後的選擇,除非他自願背負起所有的後果。但儘管如此,卻仍舊不能不思考,不是嗎?
關於作者: maxleafcwp
◎ 文學博士,嗜讀漫畫,熱愛圖像及書寫的大學教員。
◎ 醉心於動漫故事及文化創意分析,關注多元載體下的敘事與接受議題。
------------------------
體弱多病的童年時期,因為與動漫畫、遊戲的相遇,獲得了想像及感動的陪伴。深刻之下,一度以為動漫故事無異於小說,不該被隔絕在文學的視野之外;但後來發現,學界通常不這麼認為,也不太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一廂情願。所以,試著鼓起勇氣,摸索著,前往那條堅信不移的道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嘿嘿我是子芳
回覆刪除來看你的網誌了
寫的好 跟我一樣都是腦袋清楚的人!!
好!!